天天快资讯:钩沉稽古话贷款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2022-08-26 10:00:08

现代经济离不开贷款,无论是基建工程,还是企业运营,贷款都是重要的资金来源。贷款在现代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银行通过贷款方式将集中的货币投放出去,在满足社会资金需求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可以运用贷款有偿使用原则,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同时还可以把银行贷款作为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管理。


【资料图】

所谓贷款,从借入方说,就是以还本付息为承诺获得的资金。从借出方说,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一定利率收息和必须归还本金为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我国的贷款起源于何时?不妨通过古文字做一番考察。

在现代汉语中,贷款的“贷”既表借入义,又表借出义。为了分清用义,往往需要用贷入、贷出加以区别。其实,贷入和贷出这两个含义在古代是用两个字表示的。其中,贷入之贷用“貣”表示;借出之贷才用“贷”表示。

“貣”,甲金文都是从贝,从戈兼表声(见图1)。其中,贝,表钱财。戈,字形象为长柄镰,是从镰刀演化来的兵器,在此可表勾取。整体构意表示勾取钱财,实指义表示求取财物。《说文》:“貣,从人求物也。”《广韵》:“假貣,谓从官借本贾也。”假貣,即借贷。从官借本贾也,即从官府借钱做买卖。大约从周代开始,国家便设有官贷,私人做买卖可以从府库借取钱物经营。也就是说,借贷这种形式至少在周代就已经产生了。

图1:貣与贷的演变

在卜辞中,“貣”就表求财之义,不过其对象不是人,而是上帝。譬如《卜辞》:“貣。”这条卜辞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可以看出这是商王在向上天问卜求财。

隶书“貣”是从秦简而来(见图1)。秦简“貣”,从贝,从弋构形。从“弋”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于“戈”与“弋”形近,所以“戈”伪变为“弋”。其二,“弋”本表带绳的木橛,把它钉在地上可临时拴系牲口。“弋”与“缴”(带绳箭)配合射鸟,可表鸟带箭飞跑。由此“弋”可转表射取义。所以,从“弋”之“貣”的整体构意表示射取财物,实指义则是求取财物。

一般而言,有人求借就有人施借,与“貣”相对的就是“贷”。“贷”,最早见于东周陶文。陶文“贷”有两形(见图1)。其中,陶文①形上部从止,下部从人旁有贝。止,构形像脚,作偏旁可表行走,也可表反复或向下的动作;人,表示人;贝,表示财物。合起来的构意表示把钱财投放给乞财之人,实指义表示施与。《说文》:“贷,施也。”陶文②形省掉了“人”旁,字形构意变成投放钱财,实指义仍表施与。

如今用的“贷”字,是从古文隶化而来。古文“贷”从贝,从代兼表声(见图1)。代,从人,表示人;从弋,表示带绳的木橛。合起来的构意表示用木橛代人牵系牲口,实指义表示替代。由于用木橛牵系放出的牲口可以收回,所以“贷”的整体构意表示放出还可收回的财物,实指义表示出借财物。《玉篇》:“贷。假也,借盈也。以物与人更还其主也。”

虽然“贷”的本义是借出,但由于借出与借入往往密切关联,所以在经籍中“贷”很早就既表借出义又表借入义。譬如在《左传》中就表借出义:“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文句大意是:齐国的陈氏大夫为篡位要买人心,用家中大斗出借粮食,而用国家小斗收回粮食。而在与《左传》同时代的《周礼》中,“贷”则表借入义:“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辩解而授之。”文句大意是:凡是民间有借入需求的,报给官府,经审核便会授予。

虽然在经籍中,“贷”既可表借出又可表借入,但在唐代以前它们的读音是不同的。这一点《唐韵正》是这样表述的:“乞贷之贷为入声,出贷与人之贷为去声。”也就是说,同样是“贷”字,在表借入义时要读“特”,在表借出义时才读“代”。当然这是考究的读法,现实中总会有人没这么考究,所以发展到后世,无论是借入还是借出,便都读成了“代”。

款(柰)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从银行借钱叫贷款,买东西结账叫付款。从字形看,“款”既不像“钱”那样有“金”旁,也不像“财”那样有“贝”旁,为什么会表示“钱”呢?这就需要从“款”的本义来了解一下它的演义过程。

款,异体作歀。歀,在甲文中的构形不是“从欠从柰”,而是“从又从柰”,或简写作“柰”(见图2)。柰,从示,表祭台。从木,表木柴。整体构意表示排摆祭品焚柴向天祈祷,实指义表摆食祈祷。又,甲文像手形,作偏旁可表手的动作。与“柰”组合仍表摆食焚柴祈祷,实指义表祈祷。商代焚柴祈祷犹如后世焚香祈祷,都是从青烟上升可通天神的信念而来。

“歀”在卜辞中主要表祈祷。例如《卜辞》:“贞,王宾歀不雨。”宾,行礼叩拜。句意是:商王向天行礼祈祷不要下雨。“柰”可视作款的简化字,在卜辞中有两义:一是与“款”相同也表祈祷。二是表摆食奉祭。譬如《卜辞》:“贞:王柰(款)四小牢。”牢,畜圈,在此代指家畜。有注释者认为,在祭祀时大牢指牛、猪、羊组合,小牢指猪、羊组合。四小牢,就是指猪和羊各四只。后世有“款待”一词,表示摆食招待,其中“款”的摆食义,就是从摆食奉祭引申而来。

图2:“款”的演化

所谓祈祷,就是口不出声在心里默念愿望,所以《说文》解释说:“款,意有所欲也。”成语有“深情款款”,意思是指饱含深情不说出口的样子。大概是因为祈祷需要用口默念的缘故,所以玺文“款”改为两形(见图2):玺文①形为从欠从柰。欠,像人张口形,在此表默念,与“柰”组合的构意与甲文相同。虽然玺文②形和小篆将“木”旁写为“生”(草木初生),但构意不变。今天所用的“款”就是从小篆隶化而来。

从摆食奉祭引申,“柰”又转音读“耐”,表排摆、措置义。可能是因为“柰”的构意不易显出排摆义,于是后人将“柰”中之“木”改作了“大”。大,象人伸张两臂形,作偏旁可表操作,与“示”组合可表排摆祭品,实指义表示措置。所以“柰何”又写作“奈何”,字面意思表示如何措置,亦即怎么办之义。

在商代,祈祷不都是默念,有时还会把心念用简短文字刻在甲骨上焚化,以便让天神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祈愿。到了周代,祈愿内容往往铸在铜器铭文尾部,于是“款”就有了落款、款识、款式、条款等义。到了近代,由于铜钱、纸币一般都有字款,而各种经费审批和钱财票据也都有签字落款,所以通过转代,“款”就有了钱财义。

一般而言,谈贷款不能不说利息。利息也是复合词,要弄清利息概念的演变,也要从“利”和“息”的本义谈起。

甲文“利”有两形(见图3),甲文①形从勿,从禾。禾,象秧形,在此表谷物。勿,象刀旁有碎屑形,组合构意表示用刀砍削木材。由于木屑属于没用部分,所以“勿”的实指义表示不要。作偏旁时与“刀”相同,可表割取、刮削。“勿”与“禾”组合表示收割谷子,实指义表示刀口锋利。甲文②形将“勿”换成“刀”旁,其构意与“勿”相同。金文与甲文写法一致,也分为①②两形,其构意都与甲文相同。秦简“利”继承自甲文②形,是后世“利”的直接源头。

图3:“利”字的演变

由于刀锋利有助于收割,所以在卜辞中“利”转代表利于、适宜义。譬如《卜辞》:“利擒弗利?”意思是:利于擒获猎物还是不利于?其实,像这种问句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到,譬如:“好吃不好?”意思是:好吃还是不好吃?

后世从利于义引申,“利”又表示助益,好处。譬如《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有助益的地势、好的地势。由好处引申,“利”又表示利益,钱财。比如:《论语·里仁》:“小人喻于利。”由利益引申,“利”又表示增益、利润。《史记·货殖列传》:“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什一之利,十分之一的利润。由于利润和利息都属于资本利得收益,于是“利”又引申表示利息。譬如:“企业急着用钱,一分利的钱也可以借。”一分利,就是百分之十的利息。

《说文》:“息,喘也。从心,从自。”其实在商周时期,“息”字并不从“心”构形。在甲文中,“息”有两种基本字形(见图4):甲文①形从“自”下有两点(像八)构形。自,象鼻形,本表鼻子。两点,象鼻子呼出的气息。其整体构意表示鼻子呼出的气息,实指义表示喘息。甲文②形是甲文①形的伪变写法,字形构意与甲文①形相同。

图4:“息”字的演变

金文“息”也有两形,其中金文①形与甲文①形基本相同。金文②形则是战国时的会意写法,最大区别在于把甲文下面表气息的“八”改成了“心”。心,本表心脏,在此可表心跳或内中。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人喘气与心跳密切相关,如果心脏不跳了,呼吸自然也就没有了,反之亦然。盟书“息”继承了金文②形的写法,后世的“息”字就是从盟书转化而来。

在商代,“息”主要表歇息义。譬如《卜辞》:“王其……息于……亡灾?”句意是:商王出巡,歇息在某处没有灾祸吧?古人用喘息表示歇息,其实跟今天是一样的。比如有人要歇息一下,会说“让我喘口气行吗?”

由于喘气是生命延续的标志,于是由此转代,“息”又表示繁育、滋生、生长。例如《史记·秦本纪》:“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伯翳,秦王先祖。主畜,负责养牲畜。畜多息,牲畜多有滋育。又如《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鲧,大禹之父。息壤,可以自己生长的土壤,能挡洪水。由繁育引申,“息”又指媳妇,后世用“媳”表示。“媳”,构意为“生育之女”之义。

由于利息被认为是由本钱滋生而来,于是“息”又引申表示利息、利钱。《史记·孟尝君列传》:“岁馀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大意是:孟尝君一年多没收入,借他钱的人大多不能给利息,客卿们的俸禄也将供给不上。在这里,司马迁虽然讲的是齐国孟尝君放贷难收的往事,但贷款取息的制度却不是战国才有的,而是周代就有了。

在周代,国家设有专门负责赊贷的府库。赊,就是先把材料借给商户,然后再从商户上交的产品中扣回材料费。贷,就是把财物直接借给商户自主经营,到期还本付息。这其中,“赊”是不收利息的,而“贷”是收利息的。到了春秋战国,周王室衰落,放贷之事也由官府扩散到官僚地主手中。在放贷取利队伍中,齐国大夫孟尝君只是一个典型代表。由此可知,贷款收息制度在我国至少也有三千年历史了。

现代利息与古代利息虽然形式相同,但在性质上却不相同。这是因为古代利息主要来源于官府或官僚地主的自有财产,现代利息则主要来源于银行吸收的社会存款。所以,现代利息拥有更广泛的社会众筹性和经济效益性。

(制图 张乐)

关键词: 现代经济 还本付息 一般而言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