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精选!推进“AI+心理学”在消费金融领域实践访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宁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2022-10-17 17:08:00

当前,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技术在各行业得以运用。消费金融公司如何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在金融领域运用过程中,人工智能的技术边界、安全问题何在?就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费”)副总经理蒋宁。

《金融时报》记者:人工智能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在与其他学科结合方面有何新的探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蒋宁:当前的人工智能主要是靠数据驱动实现面向特定任务的专用人工智能,表现出“智商强而情商弱”“计算强而‘算计’弱”的特点,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心理学是人工智能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驱动着人工智能向人类智慧进一步发展。

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式部分借鉴心理学方法,例如,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的灵感就来源心理行为主义理论。此外,通过心理学模型及知识的训练,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认识多一层心理维度,从而推动人工智能进入生物启发阶段。

《金融时报》记者:AI和心理学的交叉融合有哪些研究和运用?

蒋宁:我国在2017年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重点任务中提到开展跨学科探索性研究,其中包括推动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实践表明,人工智能和心理学交叉融合,特别是非共识的探索性研究,有助于攻克人工智能前沿科学难题,获得原创性发现。而人工智能心理学的应用则带来社会建设新机遇。比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把握群体认知和心理变化,将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的精准化水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在金融领域,AI与心理学模型深度融合,能够提升海量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而传统模式下,客服营销人员由于经验和能力所限,难以大批量精准捕捉心理特征。

《金融时报》记者:就消费金融行业的实践而言,AI技术是否得以运用?能否举例说明?

蒋宁:就马上消费来看,作为科技驱动型消费金融公司,公司利用AI技术挖掘用户诉求,在智能合规、交互技术、智能语音等方面实现AI技术的探索。此外,在目前的业务基础上,公司进一步突破创新AI技术和心理学的融合,打造AI贷后策略优化系统,基于用户多维画像,提高金融效率,为更广范围的用户提供高质量普惠金融服务。

例如,通过AI进行海量数据筛查,识别受骗者心理,提前进行教育预防,起到了较好的反电信诈骗效果。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拓展用户服务的心理维度,提供千人千面的精准服务,让用户的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等需求被满足,从而真正做到“用户至上”。

《金融时报》记者:“AI+心理学”面临哪些不确定性挑战?

蒋宁:AI心理识别推动人工智能心智发展的争论不断。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智能,而人工智能研究的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人类智能。AI心理识别将提高人工智能对人类心智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推动心智层AI的发展。对于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关系,社会上存在一些“炒作”和担忧,AI与心理学的融合进一步加剧此类争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进一步融合。因此,制定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的伦理规则尤为重要。

人工智能进行相关心理分析,存在侵犯用户隐私的风险。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心理学的结合,已经产生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然而,人工智能在分析人的心理时,有时会采集网络访问行为、消费记录等数据化记录,侵犯隐私现象也就伴随发生。

随着人工智能心理识别的应用推广,社会大众对人工智能的技术边界、安全问题产生了争论,这也对金融行业的应用场景提出更高的要求。

《金融时报》记者:AI心理识别对金融领域应用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

蒋宁:AI心理识别是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创新融合,业务运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业务创新还需找到合适的场景。首先,心理学模型的研究与业务场景匹配。在目标业务场景中需要研究出合适的心理学方法对应用户特征,并可以形成有效的用户标签,同时不断积累新的标签供机器学习。其次,目标金融场景中存在大量的用户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是AI学习的必要条件。最后,目标金融场景中用户的实时反应对业务提升是有实际帮助的,这样AI心理识别才具备基本的实操意义。

《金融时报》记者:如何更好地推进AI心理识别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实践?

蒋宁:顶层设计明确AI心理识别的伦理准则。AI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伦理争议受到市场关注,消费金融公司在研究和运用人工智能心理识别时,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金融行业用户隐私规定,明确AI心理的技术边界,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及对用户有益。造福社会和保护隐私是人工智能和心理学融合的重要底线。

产学研互动紧跟AI心理学的技术前沿。AI心理识别的有效应用需要较强的科研实力,在把握学科前沿的基础上突破创新。

用户服务是金融业务的关键环节,AI心理识别的深度应用和叠加效应将提升金融场景的服务价值。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金融时报 人类智能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