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动态!建设银行:因地制宜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
“今年,我们县的春茶产量和销售受到了疫情很大影响,半个月时间鲜叶没有企业收购。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担心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回忆起这段经历,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焕古镇春堰村的茶农杨厚兵心有余悸。
所幸的是,杨厚兵和其他茶农并不是在单打独斗。“当地疫情缓解后,我们听说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茶公司”)组织了紫阳白茶加工技能培训活动,邀请了外面的专家进行茶叶新加工技术的推广指导。鑫昌现代农业发展公司也通知继续收购鲜叶制作白茶,我们都很激动,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增加夏秋茶的采摘时间,季季可采,天天有进账。”杨厚兵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在茶农们喜笑颜开的背后,是金融力量的持续探索和支持。在建设银行招商引资下,中粮集团旗下的中茶公司与建设银行、紫阳县政府三方以4∶3∶3比例出资注册成立中茶紫阳茶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茶紫阳公司”)。
(相关资料图)
在春堰村,中茶紫阳公司联合鑫昌公司改造生态数字化茶园,建立茶园合作基地,扩大建设规模。
“我把自己的十几亩茶园全部土地流转给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和分红协议,每年都可以给我们土地流转费用和分红费用。同时,我们根据中茶公司的技术要求,对茶园进行统一管理。茶季采摘鲜叶,直接就可以卖给鑫昌公司,他们再加工成粗制茶销售到中茶紫阳公司,不用操心销路问题。”杨厚兵说。
这样一来,茶农的收入大大得到了提升。“之前,我们不会管理茶园,只靠茶园很难维持家里的基本生活,还得四处打零工补贴家用。现在一年下来,家里每人能增收万余元,一家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再也不用为了生活东奔西走,我们心里十分满足。”杨厚兵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要让茶农日子越过越火红,紫阳县的茶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紫阳县把茶产业作为兴县富民的第一产业,但和我国很多茶产区一样,紫阳茶叶种植生产及经营等都比较分散,这阻碍了紫阳茶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中茶紫阳公司负责人郭道斌表示,该公司综合地方茶产业发展特点,以做大茶产业、做强茶科技、做优茶文化为使命,通过打造“小产区特色名牌茶”的商业理念,依托新时代数字经济助力紫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今年,该公司与紫阳本地与12家县域龙头茶企签署供应采购协议,预计年采购额达1500万元,与两家本地茶叶企业联合共建中国茶叶茶园基地规范化园区,可带动一万名茶农增收,户均增收预计达1万元。
与此同时,该公司与建行在半亩茶园开展“一棵茶树”流量帮扶,通过建行的善融商务平台让紫阳茶业走出大山。“建行鼓励各分支机构员工以及客户认购紫阳茶,活动自7月份开始,短短2个月,销售额近100万元。此外,中茶公司通过自有渠道推广该项活动,自有渠道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建行派驻的紫阳县委常委、副县长肖晓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乘着当下数字化时代的东风,银企政三方积极联合京东集团,协同推进紫阳县茶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为茶产业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建行将自身科技系统与数字茶园系统进行对接,通过获取企业和茶农的种、产、供、销数据,增加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为他们提供融资支持。目前已完成紫阳县京东农场焕古庄园数字茶园示范基地建设。”肖晓表示,多方联合探索产业振兴的紫阳模式,共建数字化、智慧化、标准化农场,打造高品质紫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据了解,该基地按照京东农场管理标准进行科学种植,规范生产,同时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和设备,进行茶叶全程信息的可视化追溯,并按照“一物一码”标准实现溯源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深化紫阳茶品牌价值。
“基地所产紫阳茶叶将按照‘优质优价’销售原则,通过京东农场线上专属平台‘京品源’旗舰店进行销售,搭建从田间到餐桌的‘京东京造’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按照建设方案部署,计划年底前完成全部10座示范基地建设。”肖晓介绍说。
对茶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与升级,合作方也充满信心。“产业数字化必定会带来数字产业化,我们会与建行一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加强合作,探索出新金融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郭道斌表示。
“茶叶不仅为我们茶农增加了收入,还在产业振兴、人才汇聚、绿色生态发展进程中,真正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让我们日子有盼头,生活有干劲。”杨厚兵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