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播资讯】“教育数字资产”的方案构想与现实价值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2022-11-28 16:06:02

策划人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元宇宙概念的爆发,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进入更全面、更深度的数字时代。数字经济与金融的创新此起彼伏,既要加强风险管理,又要提高研发投入,已经成为国际影响力博弈的重要领域。本文以“教育改革”为主视角,以“经济发展”为基本场景,以“数字科技”为关键变量,尝试构建出一种新型治理机制,称之为“教育数字资产”方案,并解读其在推动教育和经济的双向赋能关系,实现跨越式升级方面的价值。

“教育”和“经济”二者之间存在双向赋能的关系: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创造价值,经济获得发展,继而有更多资源用于发展教育,间接实现正反馈循环。但是,除了经济学科教学、学生信用贷款、教培企业融资等少数场景外,二者极少在大众视野下发生直接关联。教育从业者与研究者们通常都比较回避甚至抵触谈论教育与经济、金融、资本、市场、金钱等社会概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但事实上,单纯依靠理念情怀和学校自治已经无法实现优质的教育。

从历史视角看教育背后的经济模型

古代社会的教育可以解读为“以生存为目标的风险投资”,无论2500年前孔子以肉干为学费开设的私人学校,还是公元11世纪学生集资聘请教师形成博洛尼亚大学,其实都不是当时的主流。只有极少数社会精英可以进入由贵族或宗教组织开设的学校,而大部分人的教育需求通过村落或家族共育已经能够满足,师徒制混合着教学与劳务双重关系,为各个行业发展供给人才。由于大量教育过程并不需要货币参与,也无须建立市场匹配供需,导致传统教育理念中与经济相关的表达非常稀缺。

16世纪之后,全球化推动教育的基调演化为“以竞争为目标的风险投资”。不仅是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还包括教育背后的经济模型,都无法继续满足社会需求。家庭与个人具有天然的教育投资义务却无力负担,而新兴公司组织也不具备承担长周期教育投资的能力和责任。以19世纪初洪堡教育改革为标志,政府逐步承载起普及型教育投资的义务,其实质接近于针对教育方向直接发行货币。教育经济模型变革的“飞轮效应”非常明显,全民义务教育制度成为绝大部分现代国家的基本国策。时至今日,部分国家教育投资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比已经超过6%,民间教育投资总额也极为庞大,但整体边际效益却在显著降低,给政府和家庭都带来巨大压力。

原本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己任的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建立专门团队研究教育,甚至直接组织学生测评,对全球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教育经济学直到20世纪末才逐步发展起来,虽然将非交易化的教育现象纳入研究范围,但因缺乏数据而难以深入,对教育生态的影响力依然比较有限。很多教育矛盾背后都有强烈的经济原因,比如教师薪酬、素质教育、择校竞争等;而很多经济问题的背后也隐藏着教育因素,比如就业失业和流动人口等,重新审视教育生态背后的经济模式,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以“教育资源”为基础的三项现实难题

世界各国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均付出了巨大努力,政策工具箱中积累的方案五花八门。教育也类似,工具箱中也有很多成本低、见效快的方案,比如扫盲、全民免费基础教育、国家资助精英型大学、发展教育公益组织、促进留学、划拨教育用地、推进教学内容标准化、开展职业教育认证等。很多国家通过运用这些工具,实现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循环,获得数年甚至数十年高速增长。

但这些基础方案的边际效用会快速减弱,当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后,相应制度工具就越来越个性化,比如教育移民机制、减免教育贷款等,很难跨区域复用。以经济视角命名的“中等收入陷阱”,某种意义上也是“中等教育瓶颈”,是教育与经济的双向赋能水平进入平台期的表现。强踩油门没有效果,换挡才能带来新发展,教育背后的经济模型就是关键节点。推动变革首先需要把握关键矛盾,本文以“教育资源”为基础提出三项现实难题,分别对应着“供给、使用、评估”三个阶段。

第一,教育投资的供需矛盾。教育很贵,需要大量资金;教育很慢,需要有耐心的资金。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GDP占比已经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并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最大项目,但要提升到发达国家7%的水平,显然不是朝夕之功。教育也可以吸引社会投资,但过去几年,短周期风险资本大规模进入教育领域,让教培产业发展出现畸形并触发政策制衡,带来的阵痛还需要消化很久。家庭是教育投资的重要源头,除了直接课程消费,还有学区房、全职家长等诸多隐形模式,虽然具有额度大、周期长的特点,但多重因素导致家庭教育投资的效能与感受都不断下降,甚至成为家庭关系危机的重要诱因。

第二,现代教育理念的内在矛盾。虽然人们常说情怀无用,但教育理念事实上的影响力非常强大,决定着教育资源的规模与流向,也引发出不少社会问题。比如深入人心的“教育公平”理念,既推动改善了农村教育,也带来学籍管制、高考移民等难题。再比如“素质教育”理念,既丰富了学生成长,又促发了教培市场内卷、家庭教育攀比等现象。还有“因材施教、终身教育、尊师重教”等很多理念,往往只强调美好的结果,却忽视对资源匹配与实践成本的解读,导致很多零和博弈与低效改革。

第三,教育投资价值回报算法的缺失。仅仅依靠“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想象,很多家庭都愿意长期支持孩子的教育,由于“受教育年限”与宏观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成为政府评估投资教育的核心指标,但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这些理念和工具都会快速失效。许多地方花费重金建设智慧校园,因数据与算法制约,实际效果常常低于预期,实际教学依然跳不出应试泥潭。社会教育依托互联网快速发展,家庭教育也备受重视,仅仅关注学校教育投资,已经无法深度理解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有学者归纳21世纪社会“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的特征并称之为“乌卡(VUCA)时代”,对传统经济政策与教育制度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背后的经济模型无论如何设计,都存在“供给、运用、评估”三个阶段,如果理论层面上都无法实现突破,就很难在实践中产生重要价值。

全新构想:数字经济时代的“教育数字资产”方案

网络游戏、电商平台、在线支付都只是数字经济初级阶段的表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动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代币进入大众视野,引来无数争议,同时也开启了数字经济在货币与资产层面的探索,成为大国博弈的新课题。

虽然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高度共识,但数字资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依然非常有限,核心障碍是缺乏关键应用场景。目前涉及匿名交易、跨境支付、数字收藏、灰色产业等领域,存在法律或价值观障碍、规模体量不足、效能提升有限、变革动力偏弱等问题,难堪重任。而对于教育方向,其价值观和体量都毋庸置疑,效能提升和变革动力也相对可预期,“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有可能在获得教育价值的同时,更成为数字经济在货币与资产层面实现突破的关键场景。

本文提出“教育数字资产”就是基于上述假设构建的方案。“教育数字资产”是个未来概念,很难给出精准定义,以下仅列举若干可能的关键特征:

第一,教育数字资产存储于个人专属的账户。教育数字资产的管理系统由国家建立,每个人出生时就建立账户并伴随终身。其中的资产虽然以法定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但并非完整意义上的货币资产,只有经过合规使用程序消除资产绑定的教育属性之后才能进入市场正常流通。

第二,教育数字资产的使用有多重约束条件。账户中的资金仅限所有者本人使用,即使未成年人账户由监护人操作,其使用对象依然仅限本人。账户资产虽然有总金额,但会基于数字协议约定不同额度的使用条件,其中基础条件就是仅限用于指定范围的教育项目。

第三,教育数字资产主要有两种来源。首先是自然产生,基于政府与个人签署的数字合约周期生成,具体额度受年龄等多重属性的影响,某种意义上是政府以数字资产方式对个人终身受教育权给出的承诺。其次是外部存入,个人、家庭或社会机构都可以给指定个人账户转入资金,并通过数字协议约定使用条件。

“教育数字资产”的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终身获得、个人专属、教育定向”,在“供给、运用、评估”三个方面都不同于现实机制。这个方案之所以存在实现的可能,得益于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的持续迭代以及教育数字化治理相关理念的逐步成熟。

推动“教育—经济”双向赋能关系的跨越式升级

“教育”和“经济”原本就是双向赋能关系,“数字”作为新的变量,既改变双方各自的运作效能,又升级双方的关系模式,相应的改革举措和发展路径将呈现多元化。“教育数字资产”构想可能带来以下变化。

(一)助力数字经济的多维度发展

第一,推动教育成为数字经济治理的新场景。基于政府数字合约而产生的教育数字资产,本身就相当于一种特殊的货币发行机制,具有开阔的想象空间。传统意义上经济调控手段包括货币、税收、市场准入、产业扶持等,而基于教育数字资产机制,教育政策也可进入经济调控工具箱,让个人资产账户成为分布式的“经济储能电站”,通过资金注入与释放,实现“信号传递、资源转化、社会分配”运作三合一,还能降低过程损耗和腐败问题。

第二,提升个人就业表现,改善宏观就业环境。民生首先是就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趋势让就业矛盾更加凸显。要在数字化趋势当中寻求解决之道,教育数字资产方案提供两方面的助力:一是随着人类寿命延长,职业生涯会出现多次转型,“中年再就业”将成为常态,对应的阶段性职业重塑教育将成为社会刚需,以终身陪伴的教育资产账户为界面,配合智能算法与专业服务,可以帮助每个人更好地前瞻职业路径,提升就业表现;二是基于教育账户积累的动态数据,可以帮助各产业缩短从需求表达到教育交付的转化周期,改善宏观就业环境。

第三,激活深度消费,促进产业升级。典型学校教育通常只是秉持“培养能力—社会成就”价值逻辑,而忽视“发现兴趣—自我愉悦”成长路径,这部分以“趣业”为导向的教育通常属于社会教育范畴,与营销广告纠缠导致内容良莠不齐。通过教育数字资产机制,统筹高品质教育资源,尤其提升对“趣业教育”的扶持与协调,激发人们基于兴趣拓展深度消费的意愿,不仅提升个人幸福感,更能促进生活文旅、体育艺术、休闲娱乐等产业的可持续升级。

(二)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多层次突破

第一,教学层面,提升高端人才培养效能,满足大众教育需求。教育数字资产账户通过支持元宇宙虚拟场景,不断提升教学过程的体验和效果。青少年阶段是高端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基于账户数据更容易定位个体特征,优化资源配置,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大幅提升高端人才培养的综合效能。而教育数字资产机制的终身化特征,有效降低教育资源的空置和内耗,满足大众对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第二,学校层面,统一化治理与特色化发展可以并行。传统公立学校运营资金基本来自政府,而私立学校则完全来自社会或家庭,这很容易形成“二元对立”的发展格局。基于教育数字资产机制,将广义上的所有学校都纳入统一的治理范畴,而在资金分配额度、招生条件、数字资产支付比例、教师薪酬算法等维度上实现“宽带分布”,让每个学校都有充分的特色化发展空间,维护良性竞合关系,提升整体教育品质。

第三,教育生态层面,助力实现整体健康与繁荣。教育数字资产不仅是准货币资产,更是数据资产,资金流与数据流二合一,不仅完整覆盖传统的学校体系,更让教育研究者实现对整个教育生态的深度洞察。教育生态始终处于混合博弈状态,诸如择校选科、师生配置、考试就业等高热度领域,承载着不同社会角色的需求。基于教育数字资产体系,政府可以通过调节额度、属性等方式部署发展策略,各类社会机构可以通过注资、调整约束条件等方式展现反馈,家庭或个人则通过自主选择等方式表达意愿。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加持下,跨越“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管理难题,既能进行宏观调控,又充分尊重个体需求,让教育生态实现可持续的健康与繁荣。

第四,社会层面,重新诠释教育理念,助推社会和谐。基于教育数字资产机制,“教育公平”可以有多层次解读,比如基于数字合约持续获得的教育资产代表基础公平,基于测评与成就获得教育资产代表机会公平。“因材施教”基于数据识别个体特点,通过自主选择谱写每个人的成长之路。“终身教育”不再是愿望,教育账户不仅是客观的制度保障,更能匹配每个人的心态变化,激发终身成长的意愿。教育是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是解决之道,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方面,还有道德与法制建设、婚姻幸福与生育意愿等更多领域,理念的演化决定变革的方向,数字时代依然如此。

第五,文明层面,树立数字时代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到元宇宙,人类已经开始向数字文明的纵深发展。数字化教育发展已经有很多标志,诸如幻灯片、慕课网站、智慧校园系统、疫情期间的全面线上教学等,虽然都有重大意义,但效能基本都局限于教育生态内部。而以“教育数字资产”构想为代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影响力将远远超越教育本身,可能成为人类数字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教育数字资产方案本质上仍是一种经济改革举措,推动“教育”和“经济”双向赋能关系实现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是根本,促进教育发展只是附属的场景价值。但只有从教育角度建立了完整的、深刻的认知,与教育生态其他方面的改革形成呼应,方案才有实现的可能。

全球数字经济时代的中国教育角色

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一书中提出“多文明世界”理念,世界七大文明的竞合构成全球关系的基调,曾经扮演主导力量的西方文明开始相对衰落,而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等的影响力逐步提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科技成为21世纪文明冲突的关键变量之一,深度影响着世界秩序的重建。

瑞·达利欧在《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中提出“大周期”概念,归纳出世界大国博弈的八个主要因素,教育不仅是其中之一,更是兴衰周期中大国崛起的首要标志,是创新技术、经济产出、金融实力、储备货币地位等其他要素的基石。当代中国的腾飞始于教育改革,发展有目共睹,虽然已经从“教育弱国”变为“教育大国”,但中国教育在全球的影响力仍然相对薄弱,尤其在高等教育前沿领域、产学研融合、教育理论拓展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2021年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重要报告,预示重大变革即将发生。在这样大变局的时代,中国如何实现“教育强国”的发展突破?中国教育应该承载怎样的全球责任?中国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基于教育数字资产方案,更扩展至教育经济制度的未来想象,可以对这些问题给出简单回应。首先,中国教育发展需要与时代变革主旋律紧密结合,以数字科技为桥梁打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的超链接,获得高维度持续赋能,才能完成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跨越;其次,中国教育承载全球责任需要扬长补短,结合经贸发展与科技应用的优势,从以“汉语学习+文化交流”为重心建设特色学校,逐步迈向以“教育数字基建+科技经济职业”为载体实现教育生态互联,响应全球教育数字化变革;最后,基于全球实践完善理论建设,为数字文明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完整的中国方案。

(作者为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经济模型 人工智能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