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议!精准发力 创新举措 金融有力支持首都经济回稳向好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2023-02-10 20:11:42

2月9日,人行营业管理部举行2023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围绕2022年北京市金融统计数据、金融支持稳大盘、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等方面,介绍政策落实情况和工作成效。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加大

信贷总量增长较快。2022年,人行营业管理部用好用足多项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保持货币信贷总量较快增长。截至2022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9%,比上年末高4.7个百分点。其中,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3.8个百分点。2022年人民币贷款增加9419.4亿元,同比多增4377.1亿元,创历史新高,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1439.7亿元,为稳住首都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资料图)

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2年,人行营业管理部通过使用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精准惠及受困群体和重点领域,助力稳经济保民生。2022年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8.5%,比各项贷款增速高 37.6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3.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32.9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5.3%,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4.4个百分点。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4%,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5.5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4%,比各项贷款增速高8.5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1.1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授信户数为113.8万户,同比增长42.6%。

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2022年,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推动下,北京地区人民币贷款利率屡创新低。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09%,比6月份低27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67个基点,再创统计以来新低;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2%,比6月份低30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59个基点。

存款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22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0.6%,比上年末高4.5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0万亿元,同比多增9355.7亿元。

稳首都经济大盘 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央行政策性资金加量投放,更好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作用。2022年发放再贷款、再贴现资金超1500亿元,同比增长20%,重点支持科创、绿色、文化、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民营小微企业。2022年以来,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交通物流等专项再贷款,对超700亿元银行贷款提供支持。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及配套融资,为35个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近500亿元资金支持;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支持项目已签订贷款合同金额超400亿元,资金陆续落地见效。

金融助企纾困实招多,“稳预期、强信心”成效显著。2022年通过利率下降向实体经济让利超400亿元;辖区银行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等办理贷款延期金额超110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4.5万户;推动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政策落地落实。依托“北京市银企对接系统”促成融资落地累计突破1000亿元。联合财政、人社等部门推动全市创业担保贷款增量扩面,创业担保贷款余额较上年同期增长近4倍。2022年北京市普惠小微贷款有贷户数同比增长50.5%。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持续增强,助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一是逐步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牵头10部门联合出台《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形成工作合力,高新技术产业贷款投放同比增长55.3%,全市5360家“专精特新”企业的信贷覆盖面超50%。二是积极探索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框架。与北京生态环境局签署《关于绿色发展与金融支持合作备忘录》,全面深化产融合作,联合推动金融机构与绿色产业、项目深入对接,探索开展企业及项目碳排放评价。推动华夏银行、北京银行等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和ESG报告。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近1.5万亿元,同比增长36.4%;企业绿色债券融资超1900亿元,规模稳居全国首位。三是大力支持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通过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认定与评估,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集聚到文化产业;进一步强化文化企业纾困支持力度,举办骨干文旅企业专场融资对接活动,推动产业部门每年拿出5亿元专项资金,对文化企业融资给予奖补,2022年文化企业有贷户数同比增长20.3%。四是持续推动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牵头出台《金融支持北京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联合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成立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金融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全市涉农贷款余额突破4400亿元。

聚焦新时代首都发展 绿色领域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持续加大政策引导,促进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聚集。截至2022年末,北京地区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8万亿元,同比增长36.4%,高于北京地区同期各项贷款增速25.5个百分点;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较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2022年,北京地区非金融企业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超1900亿元,发行量居全国首位。

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碳减排支持工具在京落地量显著上升,2022年,21家全国性银行在京分行累计发放符合碳减排支持工具要求的贷款200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参与机构扩大至外资银行,北京属地的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法国兴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范围,上述2家外资银行共发放符合碳减排支持工具要求的贷款3.64亿元。强化再贷款再贴现运用,统筹做好绿色发展和能源保供的金融支持。创新推出“京绿融”支小再贷款专项产品和“京绿通”再贴现专项产品,截至2022年末,已为企业融资提供政策资金超105亿元。创新推出能源保供专项再贴现,为火电企业提供超127亿元融资支持,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

创新工作推进机制,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落地见效。人行营业管理部积极利用北京市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两区”先行先试政策引导优势,联合多部门出台《“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2022年中国服贸会上正式启动发布。《行动方案》从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功能、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城市建设、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提出22大项、75小项具体任务,并将其纳入北京市“两区”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市级层面考核督导作用,有效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政策落地实施。

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切实提升绿色金融支持的精准度、专业化和有效性。联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加强绿色经济发展和开展金融支持方面不断深化政策协同和部门联动,推动北京市密云区、通州区申获气候投融资试点资格。双方主要负责人共同签订《合作备忘录》,实现金融与环保部门建立绿色低碳领域的全面合作,未来双方将重点围绕开展企业及项目碳排放评价、建立绿色项目/企业名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探索建立既符合北京市发展特色又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绿色评估标准、促进金融机构与绿色产业、项目深入对接等五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为切实推动北京市绿色发展和开展金融支持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同比增长 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