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保险业如何持续发力 全球新消息
6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增强保险保障服务能力。逐步扩大稻谷、玉米、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进一步丰富小农户特色农产品收入保险、指数保险、区域产量保险、农机具综合保险等特色农险品类。优化“保险+期货”,强化保险保障功能等意见。
作为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国保险业支农惠农情况如何?下一步如何增强保险服务能力,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金融时报》记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采访。
【资料图】
“稳定器”作用凸显
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优化‘保险+期货’创新发展模式”。
“目前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及农产品的保险覆盖面超过80%,重大灾害的保险补偿占比持续提升,为灾后恢复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农业保险日益成为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器’。”接受记者采访的保险机构人士说。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13个粮食主产省份扩大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逐步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原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219.4亿元,同比增长25%,为1.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
2023年4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拓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业务覆盖面,因地制宜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
“从原银保监会发文,到此次五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可以看到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加强农业保险增信功能、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丰富农业保险种类以及提升‘三农’保险服务质量是保险业助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努力方向。”接受《金融时报》采访的业内专家说。
“以往,我国农业保险以直接物化成本保险为主,对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损失,为农户补偿其投入的化肥、种子等成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所长庹国柱表示,直接物化成本保险保障水平与农户来年稳定生产、规模化种植资金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自2018年起,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开始试点。“完全成本保险除直接物化成本外,还保障土地、人工等成本,保障金额可达收入的80%左右。”庹国柱表示,这更有力地保障了农民收益,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保险业仍需发力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内外部环境重大变化、极端天气的不确定性以及快速城镇化下农业产业剧烈调整等带来的严峻挑战,更需要统筹治理农业综合风险,构建持续稳健高效运作的农业安全保障体系。农险作为农业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持续强基础、补短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表示,一方面,保险业要加快产品服务创新,以更契合农业风险新时代特征的新产品来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境内农险的实用性、创新性和服务性,全力打造农险作为当前我国第一产业防范化解自然灾害和风险、稳产保供稳价、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地位,牢牢把握住保险业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切实抓手。
“农业靠天吃饭,农险在保障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可抗力的问题,如果保险公司仅仅是为了赚钱,就不可能真正地体现为农服务的本意。”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孙文华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农业保险对于农业来说,保的是农民口袋,防的是天灾人祸。因此,对于某些不可抗力的条款,也需要建立应急基金,防止自然灾害造成的问题。保险公司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设计保险产品,不能与民争利,而要树立为农服务,承担社会责任的本质。
从市场层面看,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近两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保险提标增品扩面的背景下,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对此,庹国柱表示,从农业保险发展趋势来看,普遍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举措。今后可根据财政预算情况,继续提高其他纳入补贴范围的保险险种的保障水平。此外,还可探索增加中央财政补贴目录中的标的,如水产品生产、瓜果蔬菜生产和其他畜产品生产等。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从保险公司层面看,可以根据乡村地区的实际需求,推出针对性和多元化的保险产品,如各类农险、适合农村居民特点的健康保险等,以满足乡村地区的实际保险需求;通过加大宣传和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乡村地区居民的保险知识普及,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险意识;另外,保险公司要加强对乡村地区的保险服务渠道和服务覆盖范围建设,提高保险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可以利用智慧化技术等手段开展相应的保险服务。
全流程风险管理
在专家看来,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在提高农险的覆盖面和保障程度同时,更要提质增效。一方面加快推动农险供给侧改革,实现政策性保险对区域、农业产业和经营主体的全覆盖,提高财政补贴政策对农业产业和经营主体的普惠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农险保障程度,根据不同农产品的成本收益机理,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提供相对稳定的保障,实现由低保障向稳收入的政策导向升级。
事实上,近年来,许多地方因地制宜推出特色农产品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受到农民欢迎,“保险+期货”等创新步伐不断加快。“通过期货杠杆,农户能有效规避价格风险,获得可预期的收入保障。”庹国柱认为,未来要不断优化“保险+期货”模式,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据了解,农业保险在发挥事后补偿功能的同时,积极提供事前风险管理和减灾降损服务,为农业生产装上“安全阀”。
“农业保险需要从单一地注重事后赔付向全流程农业风险管理发展,加强事前预防能力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灾减灾,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有业内专家表示,通过做好病虫害防治、提供气象预警和专业化防灾减灾服务等,保障农作物收成和农民收益,也有利于农业保险持续稳健运行。
“近年来,财险业积极开展防灾减损等风险减量服务,引入了大数据、卫星、红外探测等高科技手段,为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原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说,将鼓励各公司加强与外部机构的沟通协作,建立高效的产学研融合机制,聚焦农业等领域加强定量分析技术、防灾技术等研究,夯实风险减量服务基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水平的提升,针对农险业务中的查勘难等问题,阳光保险、中华联合财险等公司通过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生物识别等技术处理业务,利用科技手段减少传统资源投入,建立完善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在接受采访的专家看来,农险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标志是精准高效,要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信息流动、数据共享和科技支撑建立风险量化管理的长效机制。陈佳认为,在农业保险产品种类不断扩容深化的大趋势下,合理运用已有的区块链技术为更加复杂高效的农险应用场景服务,通过全流程上链智能管理系统,客观上能够打通部分农险认定难理赔难的堵点。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监管部门为保险业制定的实施计划对保险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其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业内专家表示,乡村振兴对保险的需求呈现多维度、多元化、多阶段、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这必然会催生与需求相匹配的农村金融保险服务。而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时,保险业要着重关注需求侧的变化,精准考虑供给侧的创新措施,提升农村保险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