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见才安全”!南宁开展电动自行车“荧光守护行动”
据多家媒体报道,“被看见才安全”。近日,南宁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文明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团市委、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决定联合开展电动自行车“荧光守护行动”,号召全体市民响应在电动自行车上张贴使用反光贴。
南宁开展电动自行车“荧光守护行动”,动作挺大。前些天,在一次活动的现场,就向马山县赠送了10万张反光贴;而下一步,将在全市逐步投放50万张反光贴。
守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南宁各有关方面责无旁贷。这是由于,该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达370万辆(截至2021年底),是“骑在电驴上的城市”。问题是,该市除了其他诸多举措外,此次着力推行的“张贴使用反光贴”会不会行之有效呢?
答案是值得乐观的。如果反光贴效果不佳,那么,我国不会制定相关国家标准和出台有关法规,要求货车必须粘贴反光标识;环卫工人工作时身穿反光背心、放置反光锥筒,便失去了意义;反光材料就不会在公安、消防、运输、环卫等诸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张贴使用反光贴”之所以管用,因为其契合“被看见才安全”理念。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研究证明,车身粘贴反光标识,能减少41%的追尾事故、37%的侧面相撞事故。所以,南宁交警在今年春季学期向全市小学直播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正是“被看见才安全”。事实上,目前很多中小学生书包的卖点之一,就是书包具有反光条,能让在清晨、晚间等阴暗环境里上下学的孩子更为安全。
从本质上讲,“被看见”开始于“被惦记”、价值在“被落实”——正因为有关方面惦记货车、电动车、环卫工、学生等的安全,所以才会研究怎样才能让其“被看见”,“张贴使用反光贴”等强制性或倡导性的举措才最终得以“被落实”。
相反,如果没有“被惦记”和“被落实”,“安全”将成为空谈。例如今年7月16日,四川蓬溪县蓬南游乐中心发生意外事故,导致一人抢救无效死亡、7人住院治疗。在事发前5天,该处已被群众举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再如去年12月15日,山西孝义一处黑煤窑发生透水事故,造成22人被困,最终两人遇难。事后的调查发现,该煤窑在2017年至2018年间曾多次被举报。试想,倘若群众安全“被惦记”,这些问题何愁不能“被看见”?各种整治措施何至于不能“被落实”?
其实,从“被惦记”和“被落实”的角度看,不独安全,有太多的领域需要引入“被看见”的工作理念。拿政务服务来说,群众的急事难事、企业的所愁所盼,需要“被看见”;对人才工作而言,相关人员身负的能力、所做的贡献,应当“被看见”;等等。该“看见”的,不能“看不见”,更不能“当作没看见”。
还有哪些领域的哪些问题没有“被看见”?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明白,能不能做到敏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对能力素质的挑战,更是对责任担当的考验。(利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