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察:他在幕后书写了这样的传奇故事……
LAO MIN NAN
节目视频
(资料图)
这是高甲戏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郑炳和老先生历经多年时间搜集、回忆、整理、编纂的《高甲戏传统表演程式》,这套手稿一共6册,皆是郑炳和老先生一笔一划誊写出来的。
为了方便传阅流通,这套书的编纂出版工作正式启动了,在书籍编委会的协助下,这套手稿将正式印刷出版,有望成为高甲戏学员的教学书籍。
庄长江(国家一级导演 编剧):从传承的角度来说,这套书的意义重大,是非遗传承极其珍贵的资料,因为现如今能够完整了解高甲幕表戏传统艺术套路的艺人已经不多了。而且这项工作不是谁让他做的,这是他自发做的。
在闽南地区,高甲戏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高甲戏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是中国地方剧种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不过,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台前的演员,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幕布后的伴奏乐队,而这套书籍的编纂者郑炳和老先生就是一名幕后乐师。
▲高甲戏幕后伴奏乐队
郑炳和出生于艺术世家,自小就跟着父亲、兄弟接触各类乐器,因而迷恋上了高甲戏,走上了这条艺术之路。孕育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戏,音乐以“泉腔”弦管(南音)为主,兼收傀儡戏、梨园戏和民间小调,既有清婉缠绵的音韵,又有激昂刚健的腔调,使得高甲戏的艺术更臻于完善,独具风格。作为一名资深高甲戏乐师,郑炳和深谙高甲戏音乐曲牌,精通多种伴奏乐器。
柜子里的这些乐器陪伴郑炳和从儿时走到了古稀之年,共同见证了人生的起起落落。高甲戏的伴奏乐器分文乐和武乐,文乐以唢呐、品箫为主,配以南琵琶、洞箫、三弦、二弦,后来又加入琶、二胡等乐器;武乐有百鼓、小鼓等,是丑、旦戏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好的乐师能够更好地突出演员的演唱,这不仅需要前辈艺人的悉心传授,更需要乐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郑炳和(高甲戏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那些老艺人经常聚集在一起,我跟着他们学习了很多东西。后来,村里面组织宣传队,我就去参加村里宣传队的工作。到了1978年的时候,柯贤溪老师叫我进高甲戏剧团。我就想着,既然高甲戏可以唱了,那我自己试试看,于是我组织了好多师傅,组建了一个高甲戏班。
1979年,郑炳和27岁,他与几名老师傅合股,创办了民间高甲剧团永宁高甲剧团。剧团办得不错,足迹踏遍了晋江城乡,就连“高甲第一丑”柯贤溪也经常来参与演出。剧团的演出得到诸多好评,但郑炳和却忧思难眠。演员老龄化的问题,使得剧团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为了培养年轻的高甲戏演员和乐师,郑炳和创办了群艺高甲戏剧团(后改名“青艺”)。他自己出资办班,招收30名14至18岁的学员,班址就设于自己家中,学制三年。他请来省艺校高甲班的教师为学员上课,分别设有科步、形体、把子、南音、声乐等几门学科。
▲设于郑炳和家中的训练场所
经过4个月的基本功训练,课程转为“以戏教戏”。随后,群艺高甲戏剧团代表晋江参加福建省第六届“武夷之春”音乐舞蹈节,获得了创作二等奖、演出三等奖,并多次参与晋江市戏剧展演节,郑炳和本人也在后台担任伴奏乐师。
▲1991年 学员合影
1992年至1996年,郑炳和连续5年率优秀演员赴菲律宾,演出400余场,年轻的演员在他的带领下迅速成长。2001年,他出品高甲历史剧《包公怨》,参加福建省第七届民间职业剧团大赛,荣获“优秀演出奖”,剧团也被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民间职业剧团研究会评为“先进剧团”。
郑炳和创办的青年班,为高甲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当年那些十来岁的学生,如今已经是专业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的主力成员。在郑炳和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也走上了高甲戏的演绎之路。
近两年,郑炳和老先生的身体大不如前,虽然剧团已经停办,但他依然笔耕不辍,传承不息。高甲戏在闽南地区唱演300余年,留下了众多传唱不衰的经典,有些人在舞台上唱念做打,声情激越,有些人则在幕布背后,默默书写了一生的传奇。
编辑| 王巧巧责编| 许水艇
审核| 陈诗章 蔡艳艳
关键词: 他在幕后书写了这样的传奇故事…… 非遗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