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闻!【鉴赏与争鸣】赵婷梅丨枣花至小能结实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枣花至小能结实
(相关资料图)
——读《北坡风光》有感
□ 赵婷梅 / 文
《芝兰园》签约作者,文友建树先生出书了。
就像一支在山间跋涉的队伍,几个领头人率先爬上了峰顶,摇旗呐喊,胜利欢呼。紧随其后的队员受到了鼓舞,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暗下决心,也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是不奢望的,只因不能故而不敢,然而吾“心向往之”。
想我们林州小城,虽地处山区,却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有多少文化人没有著书立说(甚至于不曾拿起笔杆子认真写上那么一两篇),而一个谦称“农民”的人却捷足先登,不佩服能怎么的?
20多万字儿不可不谓之“汤汤”乎。然而我猜测作者当初也许并没有出书的想法,只是由于热爱,往前走了几步,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今天(那些已经出书的或者悄悄准备出书的可能都是这种情况)。
当然如果只是“中国平安美国平安……一月平安二月平安……”的话,那只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而作者的文章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笔触细腻,且有着独特的思考感悟和真情流露,宏大之中不失深刻,犀利之余饱含深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先关注到的是作者发表在《太行文学》上的一篇叫《老何》的文章。说的是一个在“我”小时候的家门口说书的“瞎先生”,晚年受生活所迫,不得已沿街叫卖“健美”牌洗衣膏,却不幸掉到了沟渠里。在被人救起后,“我”悄悄地用“偷梁换柱”的方法帮助“老何”的事情。在短暂的“无巧不成书”感叹之余,更多的是为作者关注到了一个卑微的生命而感动。之后,我又陆续关注到了作者的其它文章。
《侯先生》《敦煌大姐》《三爷四记》写的都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文章里处处都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与同情。《三爷四记》中写道:“……其实不然,西贤庄的老少爷们儿,没有人取笑三爷,都喜欢这位农民歌唱家,喜欢他真实,不做作,接地气……”对有些人而言,常以欺负取笑弱者为能事,而在作者的笔下,没有羞辱和嘲讽,只有理解与同情。这使我猜测到底是什么在撑着作者,使他能够掠过有着耀眼光芒的英雄,而去关注、体谅这些最不起眼的小人物?果然,在《北京法源寺里的场景游记》里找到了答案:“ 只要我能做到心善,又何必去纠结别人是真善和伪善呢?‘善良’就是我的信仰!”
可是如果仅仅写到纸上,那只是为小人物画了群雕,唤起别人的同情心而已。难得的是作者身体力行,在年关时去看望“三爷”,送方便面等生活用品,请“三爷”到家里居住……“三爷”也抱有感恩之心,为作者写对子贴门联……
书中的许多文章都是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因而真实可靠,令人信服。《挎钢笔的人》中写道:“这要得益于房东张战伟大哥。他在给我腾房子的时候留下了一柜子书。书比较多,种类很丰富。有《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路遥文集》《巴黎圣母院》《简爱》《飘》《茶花女》等等……然而,西部太空旷了,太寂寞了。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地方,在没有朋友可以吹牛的地方,在一个只有一柜子书而你不用凿壁偷光的屋子里你如何打发无聊的时光?看书。慢慢地,我的心沉静下来了。”
这简直就是张无忌碰到了贵人“蝶谷医仙”胡青牛,在胡青牛教授家里先啃下一本《带脉论》,马上又啃下一本厚达十二卷的《子午针灸经》,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钻研,把胡青牛的十余种著作都啃了,还有《孙思邈千金方》《千金翼》《王焘外台秘要》等等,都一页一页地翻阅,咔嚓咔嚓地啃嚼,后来撞大运意外获得《九阳真经》,终成一代大侠。
作者的文章中还有一种类似于金子般闪闪发光的东西,吸引着读者读下去,我把它称之为真情。在《我曾来此看过你(二)》中,作者写道:“……现在我们都已长大成人,并且都在迫于生机(计)而努力工作。因此遇上了点困难,多了些磨难,精神上有了些压力是正常的……‘太阳在拼搏中升腾,人生在奋斗中永生’,关键是要把心态放平衡……家里有困难,只管让存莲去找保香……”,对发小从物质到精神的鼓励和帮助,让我们看到了肝胆相照,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兄弟情深,读来使人唏嘘。
在《秋登岳家寨》中,作者写道:“或许,这些姑嫂不再年轻漂亮,但那一张张热情憨厚的笑容,呈现出了大山的厚道与善良。天然无雕饰,好似清水出芙蓉。
尽管饭菜做得不算精致,鸡蛋也不是标榜的土鸡蛋,但是吃在嘴里就是香。因为他们是岳飞的后人,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老乡,因为他们就是“活奖状”。”这些话语很朴实,读起来却很动人。
为了写好游记类文章,作者两次驱车实地采风;为了怀念父母双亲,连续几年在清明当天转发《清明节祭》;担心不敬,把常万朝老师的新书从车座底下取出来抱在怀里;《林州大锅饭》发表之后,引起大家争议讨论,作者特意在《北坡风光》里做了补充说明“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批评大于褒奖。其中,我的好朋友兼文友纪东亮,就用《赏析林州大锅饭》,对该行为展开了批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够引起大讨论是一件好事情。特将东亮的文章附录到后面,供读者朋友们赏析。”这样虚心诚恳的态度,有多少人能做到?
真实是一种力量,真诚则是通往真实的道路。为文也好,做人也罢,若能求真,便能至善达美。我觉得作者和作者的文章在这条路上。
好的作品都要追求思想和艺术的和谐统一,纵观作者六十多篇文章,除了思想上求真求善之外,艺术上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故乡的雪》中作者写道:“遥想故乡的雪,她是那样的肃穆、那么的安静。天地一色,白茫茫一片。山冈失去了原本就不锋利的锐角而变得更加圆润,本已凋零的柳枝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凌。喧嚣的宇宙似乎按下了暂停键,一些都静止下来,一些都变得那么的安静。忽然,一群麻雀腾空而起,抖落那一树晶莹。叽叽喳喳的觅食声,引来了一声声犬吠,一声声鸡鸣。”语言清新脱俗,优美雅致,有很强的感染力。
《我的老师》中作者写道:“我不知道后来我能够在脚手架上上窜下跳如履平地,与这种基本功训练有没有关系?大概是开卷有益,练什么都有用吧。”这种自嘲式的语言俏皮诙谐,活泼幽默,使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能发人深思。
《捧杀》中作者写道:“一首诗刚发表出来,还没等读上两句,小鲜花小咖啡小掌声就充斥荧屏。想读完,得食指拇指并用,划拉半天才能把他找回来”“我在当金山巅,哈尔腾河旁小苏干湖畔,给你们送上十五分钟的掌声。”语言敏锐犀利,辛辣老道,像针一样直刺生活的脓包,读来酣畅淋漓。
更有好多像刚出笼的馒头那样冒着热气的俚语、俗语,点缀在文章之中,鲜活生动,熠熠生辉。
除了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焦点笔力强劲,对个体内心幽微的挖掘,对人与人之间隐秘情感的理解与把握颇为精准。
《三爷四记》中“人们有事无事扎堆儿的时候,都会有人请三爷来助兴或者消遣,他从来不拿大。说是不拿大,可也不是上来就唱,要大家三请五请才开尊口,貌似又有一些摆谱。
我知道,他的这种自我矛盾是有原因的。他的近亲侄子们极力反对他在人前唱歌,反对当那个被人“耍笑”的人。他这样推诿谦让,是要向他们表示—是他们请我唱的,不是我主动的。”
这样的心理活动描写极其敏锐,是对普遍人性的深度体验与表达,类似的情形在《春天里的邂逅》《332路公交车上》也多有体现,细心的读者可以去慢慢体会。
《矿长的苦恼》用“蚊子”代表一些不好的现象,“蚊子”可以是两只,还可以是多只,把自己的看法借着老王矿长的口说出来,构思极其巧妙,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走进浙水》下半部分侧重于人物对话,我猜测作者可能是想通过对话体现浙水和浙水人的变化,感觉重心落到了“我”的身上,离题稍远,略微有失重的感觉。
总而言之,作者的文章无论是哪一种风格哪一种体裁,都不乏精品之作。我个人尤其欣赏《柳园的山》,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然与饱满,不假外求的丰盈与自足,配以温润隽永、富含哲思的文字,含蓄深远,令人回味无穷,达到了一定的美学高度。
《北坡风光》是故乡的风光,更是作者坦荡、灿烂的内心世界写照。我想它的意义,不仅仅记录了人生过往,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还为那些逐渐实现财务和时间自由的人们,如何继续保持富而不惑的生活态度,是不是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鉴赏与争鸣赵婷梅丨枣花至小能结实 中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