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要闻:权力与宗教——论中国古代祭祀发展
权力与宗教
——论中国古代祭祀发展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中元节祭祖既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也是感德祖先文化传统。
(资料图)
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中国古代祭祀的发展。
祭祀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来受统治阶级及人民的重视,正如《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和祭祀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活动,前者指军事力量,后者指宗教。《礼记·昏义》中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一个“重”字说明“丧祭”礼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礼仪总称“五礼”,即“吉凶军宾嘉”,吉礼为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由此可见,古人对祭祀之礼之重视。
图1—古代祭祀画像
祭祀在先秦时期仅单称为“祭”或者是“祀”,又称为“享”“荐”“祠”,这些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礼之初始于饮食”的道理。
就祭祀对象发展方面而言,在早期社会,祭祀对象主要为该部落的部落图腾或者是一些无法解释的神秘之物。而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祭祀对象转化为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及其他各神明。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曾有记载,“夫宗伯之职,掌建帮之神、人鬼、地衹之礼。”在《隋书·礼志一》中,祭祀分为天礼、地礼、人礼等。
祭祀对象的发展演变既与社会进步、人们认知深化有关,也和当时社会生产生活及统治阶级加强自身权力集中的需要有关。在早期的社会,人们对于外界事物认识有限,所关心的只是部落的生存与自身的安全,因此祭祀对象也主要是部落的精神象征——图腾。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与朝代的变革,统治集团为了强化统治的需要,往往赋予本阶级以神话色彩,将统治权与宗教相结合,借以祭祀的形式,从而麻痹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甘愿臣服于其统治之下。
图2—文臣武将祭祀告别仙人驾鹤西去
祭祀颂词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项,颂词和青铜等器具铭文都显现出来自祭祀这一相同的背景,故两者的相似之处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其自我指涉、自我历史化的姿态,尤其是青铜铭文,集中体现在“我制作这个器具是为了祈祷或获得大量保佑” 的“目的陈述”公式中,这一现象也可以在一系列祭祀颂词中发现。通过颂词或铭文,这类“嘏辞”无论其历史信息的数量或准确性如何,都确定了整篇文章的宗教目的,从而奠定了整场祭祀活动的宗教意义。同时,统治阶级将祭祀目的以颂词或铭文的形式留存下来,一定意义上也有利于本朝思想的记录、传承与延续,对于神化本朝统治集团权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图3—上古祭祀的甲骨文
中国古代祭祀发展过程中另一重要因素就是“礼”的发展。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在周朝进入一个高潮,形成完备的体系,而周礼也对后世历朝历代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祭礼,就是周礼中祭礼的延续和完善。在内容上,中国古代祭礼实际上包括了自然和人事两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且它把自然规律(也就是天道)看做是最高的规律,但是,从整体内容来讲,它又侧重于人事。
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讲的:“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也,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祭祀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槟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先王重礼、推行礼制的全部内容都包含在这五者中,因而,祭礼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有着根深蒂固的重要作用。
通俗地说,祭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把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规律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还因为祭礼有着明显的时间深度,祭祀父母、祖先、图腾神、上帝,以至于天地自然神灵,是一个无限深远的系列,使人感到这一切都来自遥远的古代,有着无法动摇的地位,而这样带有宗教及神话色彩的认知,也正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权力集中强大而迫切需要的。
图4—祭先农坛图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祭祀制度既是社会民众祈祷风调雨顺、思念祖先、维护宗教信仰的途径,也是统治阶级为了宣扬其统治的合法性与有效性,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统治目的的主要手段。因此,无论是从社会作用方面,还是从政治意义方面,祭祀活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精神的体现。
(注:以上转自:汉服世代,图文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原作者及主办单位所有,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为方便了解、学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汉服微资讯 | 带您了解更多汉服资讯)
关键词: 权力与宗教论中国古代祭祀发展 周礼春官大宗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