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讯息:初学欧阳询《九成宫碑》,该从多大的字写起,原因何在∣四起栋宇
开始今天的正式内容之前,我想先说几句题外的话。
自从写作这个“《九成宫碑》日课”专栏以来,平台也会时不时向我推送一些其他作者临习欧阳询楷书的视频或图文作品。
【资料图】
看得多了,我慢慢儿发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一部分初学书法的朋友,在临习欧阳询的传世碑刻时,偏好于写小字。也就是临写的单字尺寸往往在5c㎡或6c㎡,甚至于更小。
写这么小的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欧阳询的传世作品比如《九成宫碑》,它的实际尺寸本来不大,单字大约和一枚铜钱的尺寸相仿佛。
于是,出于对欧阳询亦步亦趋的模仿,这些初学的朋友便把书写的尺寸尽量往欧阳询的标准上去靠。
但我始终认为,这种小字练习对初学入门来说,恐怕是不太奏效的。
我从小跟着老师学字。老人家最擅长的就是小楷。他训练写小字的方法是这样的:先从大字写起(比如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打10c㎡甚至12c㎡的格子),写熟之后,换用小一号的格子(比如7c㎡或者9c㎡),这样逐次递减,直至最终把格子压缩到一个指甲盖大小。这也就是我从小接受的训练方式。
这种训练方式的合理性在于:初学入门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基础是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规范,而只有把字号放大,才能将一笔一画的首尾起止交代得清清楚楚。
从大字过渡到小字的过程,其实质是要逐渐减省单个笔画的书写细节,而加强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
用专业的术语来说,就是从练笔画过渡到练使转——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书法家主张小楷要靠行书来滋养的原因。因为行书的表现重点就是使转,而这跟小楷正有相通之处。
如果在初学入门的时候便从小字入手,极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尴尬:写小字的时候,因为对笔画细节的要求不高,写出来还勉强能看(当然,有的初学者为了晒出字迹的时候让自己的书写效果更好看一点儿,刻意把图片做成反色的拓片状或者别的模样,那就不是咱们讨论的书法范畴以内的事儿了,那是玩儿工艺美术),一放大了写,那些没有经过锤炼的笔画马上就原形毕露,显出瑕疵来了。
一、四
二、起
每一个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如果能够找出他锤炼风格的轨迹,那对于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种风格,是非常有益的。
比如像这个“起”字,欧阳询在早期的《皇甫诞碑》当中是这样书写的:
(左边一字,出自欧阳询《皇甫诞碑》。右边一字,出自颜真卿《多宝塔碑》)
和颜真卿相比,欧阳询写“起”字的时候,会刻意把圈出的这一竖写得比较长。拉长竖画的目的,是为了让整个字形看起来更“瘦”。
到了写《九成宫碑》的时候,欧阳旭又对“起”字的字形做了进一步地打磨。主要的改变是上图中圈出的一横看起来更长了。
刚才我们说到,拉长一竖是为了让字形看起来更“瘦”,那么欧阳询此番又写一长横,难道是他要走回头路,把字形重新写得更“肥”吗?
其实不然。字形要显“瘦”,我们第一能想到的当然是增加它的高度。
但增高之后,最怕的是结构会因此变得松散。要能做到颀长而紧密,才能真正体现痩硬清健的风格。《九成宫碑》的“起”字之所以看起来有一长横,其实是对比产生的视觉效果。
也就是说,是因为横下的两点尽量往中宫收缩,才突出了这一横的长度。因此这一长横,实际上是结字紧密的象征。
三、栋
临写这个“栋”字,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我们不妨用下面这个对比图来说明。
(上图左边一字,出自《九成宫碑》李祺本。右边一字,为清代书法家姚孟起临本)
我们看姚孟起临写的“栋”字,红线标注的两“丿”基本平行布置。而《九成宫碑》的原拓上,两“丿”的角度是有明显差异的,具体地说,是右边的一撇被“抬起来”了。
为什么要把右边一“丿”抬起来呢?我个人的体会,是为了让声符“东”的腰线看起来更高,更能突出欧阳询痩硬的风格。
四、宇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九成宫碑&晋公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