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点评!大咖论道新媒体丨遇到创作瓶颈怎么办?闫征:这个问题我们经常遇到……

来源: 腾讯网 2022-08-30 21:10:14


(资料图片)

华声在线记者 廖慧文 刘瀚潞

(《稻子熟了》截图。)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这是津云新媒体于2021年9月策划推出的H5动态纪实长卷《稻子熟了》中的尾声。这部新媒体产品以动态手绘长图形式,将袁隆平院士为杂交水稻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故事娓娓道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也让很多“同题作文”的同行感到惊艳。

8月30日,在2022年中国新媒体大会“构筑主流舆论新高地”内容创新论坛上,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视频中心副主任闫征介绍,这是集团内三个团队合作创作的精品。为展现袁隆平院士的感人故事,他们聚焦袁隆平院士研发耐盐碱水稻的这一小切口,从天津出发奔赴山东、新疆、湖南等地,采访了十几位与袁隆平院士共同工作、一起生活过的人物,并创新了表达形式,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作品全网累计总浏览量超千万。“打造融媒体精品,要有不断创新、不断奔跑的能力,要离新闻现场近一点,要立足天津看全国。”她说。

(闫征在2022中国新媒体大会进行分享。华声在线记者 辜鹏博 摄)

近年来,从《臊子书记》到《无胆英雄张伯礼》,再到《稻子熟了》,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视频中心团队融媒体产品精品不断,受到业界瞩目。

是真的没有创作瓶颈吗?“我们是真的有创作瓶颈。”走下讲台,面对同行的“取经”,闫征笑称,这完全是一种“误会”,但是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在创新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打开自己的思路、体会这个时代赋予的能量,去突破瓶颈。“比如说我做一个短视频,就可以通过媒体融合的方式加入动画或其它的技术,呈现出新样态,给读者带来新的体验。”

闫征介绍,他们的团队只有十几人。但由于集团内创作平台的打通,他们能顺畅地与技术团队“协同作战”,各出“绝活”来丰富新媒体产品。

同时,团队也在不断学习,补齐短板。闫征认为,在融媒时代,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我们要向湖南的媒体学习,向全国的媒体同行去学习。我们也会经常在自媒体去看网友们的作品,汲取灵感、丰富眼界。”

我们常常讨论新闻产品需要“落地”。但是,津云团队的几件精品尽管立足天津,但跳脱了地域局限性,获得了更广泛的读者共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闫征说,实际上,这一点是他们向湖南媒体同行学习的。“湖南的媒体做得非常好,马栏山不仅讲好了湖南故事,也讲好了中国故事,这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在做重大主题报道的时一定是基于地方特色,再跳出去看它。尤其是我们做一些小切口作品的时候,当这个新闻事件或人物能够深深地打动我们每一个记者,它才有可能让全国人民都喜欢。 ”

关键词: 大咖论道新媒体丨遇到创作瓶颈怎么办闫征这个问题我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