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消息!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42)

来源: 腾讯网 2022-09-05 21:49:26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资料图)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八讲品评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非观决定着他对自己和他人,以及事事物物的品评。

反之,从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事事物物的品评也可看出他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这一讲主要收集孔子对自己、对弟子、对外人及外物,以及他人对孔子的品评。

【评外人事物】【人】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的人是擅长拍马逢迎的人,是善于见风使舵的人,他们逐利而为,不讲“义”和“仁”,是典型的伪君子作派。

【评外人事物】【人】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yi,4声,乐舞。8人为一佾,八佾就是64人。

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只是个大夫,他用八佾当然是僭越[jiàn yuè]。

孔子怼季氏:“大夫用八佾的舞蹈在家中宴乐,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评外人事物】【人】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指鲁国的三大贵族,孟孙氏(又称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即上一段的季氏)。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彻”,也就是“撤”,指祭祀完毕后的撤祭。

《雍》是《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天子之礼,撤祭时,要唱《雍》。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孔子引《雍》,讲得清清楚楚“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是天子,哪有大夫什么事。

“三家”只是鲁国的大夫,他们竟敢在自家的庭堂上演奏天子专用的乐,这让孔子十分恼火。

【评外人事物】【人】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乐是仁的外在表达,两者互为表里。如果不存仁心,礼乐也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评外人事物】【事】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古代祭礼,本来都是祭自己信奉的神祗和自己的先人,如果不是,绝对不能祭。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例外的事越来越多。孔子对其看不惯,认为是拍马屁。“非鬼而祭”后来就成了拍马屁的代名词。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见义该为,该为而为是勇,该为而不为就是无勇,缺乏勇气。

有勇还须有谋,好事做好才能叫好。光去做,不问结果,并不值得提倡。

【评外人事物】【事】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yí dí,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诸夏,指周朝分封的大小诸侯国。

亡,同“无”。

如果“不如”作“不像”讲,而不含“比较”的意思:夷狄的君主都很强势,不像诸夏的君主,已经名存实亡了。

【评外人事物】【事】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旅不是旅游。古时祭祀山川称为旅。

祭泰山,只有天子和公侯才有资格。季氏只是大夫,他祭泰山属于僭越。孔子看不下去。

鲁大夫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问冉有:“季氏这么干,你不能阻止(救)他吗?”冉有对答:“不能。”

曾,是难道、竟然的意思。

季氏祭泰山不合礼,孔生很生气,说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林放都知道“真”是礼之大节。不合礼制的祭祀,不是出于真心的祭祀,你祭也白祭,敬献再多的祭物,人家(泰山之神)也不会接受的。

【评外人事物】【事】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帝,是祖神,它与“蒂”“嫡”有关,是老祖宗的老祖宗。

禘,就是祭帝,属于古礼中的郊祀。

禘,di,4声,是祭族姓所出的祖先,如姬姓祭黄帝,姜姓祭炎帝,赢姓祭少昊。

禘祭包括很多环节,灌是其中第一步。孔子说,禘祭自灌礼之后的每一步,我都不想看了。

朱子讲,禘是天子之大礼,鲁国行禘,已属非礼。灌这一环节时尚存敬诚之意,此下便懈怠流于形式,故孔子不想观看了。

【评外人事物】【事】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禘,就是祭帝,属于古礼中的郊祀。

帝,是祖神,是老祖宗的老祖宗。

孔子大言不惭,他看不惯别人行的禘礼,于是就有人问他,那你说说禘礼该怎么做,有什么规定?

“不知也”,孔子对于他不满意、忌讳、不愿回答的问题,经常这么说。是真不知还是不愿意说,只有他自己知道。

古人认为,国家是由对祖先的祭祀来维系。祖先,往上追,追到头,是所谓帝。祭帝,对延续国家命脉,有象征意义。

孔子说,懂得禘礼的人治理天下,就像把东西摆在手掌里一样。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其掌。后世常以“指掌”比喻简单明了。

【评外人事物】【物】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鲁颂》有诗句“思无邪”,具体意思有争论。

孔子的引用,多半是抛开原义、借题发挥:“三百篇的《诗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虚情假意,也没有邪门歪理。”

关键词: 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 42)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