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以刀为笔的“挖掘式”绘画|王恺作品展即将呈现

来源: 腾讯网 2022-09-29 20:07:23

弦境 - 王恺作品展

策展人:夏可君

学术主持:李广明


【资料图】

主办:上上国际美术馆

地点:上上国际美术馆第五空间

时间:2022.10.1-10.7

开幕:2022.10.1 15:30

本次展览将呈现艺术家王恺近三年的创作脉络 - 弦境系列。本次展览展出三十七件架上作品和三件小型观念装置作品,以及一件装置行为影像作品。

艺术家自序

长年累月的专注,必定会引发深入的思考。越是深入,越是与环境脱离了关系,它属于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 所表征出来的是观念、技术以及材料的选择。一直以来很喜欢木板的这种材质,它有生命的温度。

重复划线的过程,不仅有时间的象征,更有修行的意味,因为长时间均匀地重复,需要平静稳定的内心。所以,那些线条是心划过的痕迹。

行线的过程,我闭着眼睛只关注手与木板流动的触感,现在这就是世界的中心,也是世界的全部。光滑和粗涩,停顿与流畅、清浅与深刻。这是一种极细微的体验。这个体验,很像禅修中的呼吸,一呼、一吸 、一呼、一吸…… 在这个过程,不能允许有急于完成的躁动和胡思乱想的散乱。

作品已然完成,无数刻刀线条划过木版。但那块木版还是那块木版。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但一切似乎都不一样了。

弦境 2022-018 120 x 160cm 木版 2022

弦境 2022-020 120 x 160cm 木版 2022

《弦外之音:论王恺的弦境绘画》

文 / 夏可君

绘画保持沉默,绘画并不言语,绘画以其图像的沉默却打开了视觉的狂欢与迷狂,但带有抽象涂抹的绘画,也再次去除了图像的喧嚣,尤其在我们这个所谓的世界图像时代,如果要重新进入沉默的绘画,进入绘画内部,那灵魂的内部,艺术家应该如何进入,又到底可以表达什么呢?

当一个艺术家很多年来,保持沉默,不与艺术界交往,一个人隐居在大都城的郊区,潜心作画,他面对的就是墙壁,就是空空的画布,只是这个画布也不喧嚣,因为一旦你开始给画布刷上白色基底,你又落入到了旧有的套路与陈词滥调,这是艺术家王恺开始时的艰难与持久的停顿。

学习过佛学,又有着对于绘画无比热爱且对抽象绘画有着多年探索的王恺,最近几年的默修,其首要的功课依然是学会放弃,学会沉默,面对空空的墙壁,去撞墙,去撞击从未被绘画打开的那一堵属于自己的墙。现在,他的这堵墙乃是“木版”,他选择了木版作为绘画的材质与基底(ground),因为对木版“纹理”(texture)的着迷,就是面对有着纹理的一块块木版,还得把之前自己画过很久的抽象绘画的涂写方式放弃,直接回到材质本身,就如同凝视墙壁上的斑驳纹理,而王恺就是面对这木纹,去重新打开绘画的基底,那是德里达思考疯狂的阿尔多面对自我肖像时的疯狂挖掘平面(subjectile),取戳破它,去破坏,而不是去描绘什么。

以木纹开始的绘画,当然首先必须尊重木纹自身的纹理,既要保持木纹的纹理,又要有着绘画,这就势必改变绘画的前提,前者是某种既强制又自然的观念性——木纹自身的纹理已然是绘画的肌理了(如同杜尚式对于现成品的尊重),你必须尊重物质自身的存在;但后者乃是赋予绘画最大的活力,乃至于意志的力量,而不是只有观念性,还必须有着某种绘画性的参与,但此绘画的手法与强力意志还必须再度得到克制,任何的绘画手法必须退回到身体的原初感知,甚至,在中国人这里,意志的手感还必须具有自我放弃的勇气与逆觉的转化。

王恺绘画的自觉就面对着绘画最为重要也最为艰难的状态:既要尊重物质性现成品的特性,但又要有着绘画的独特行动,既要有着极强大意志力的动作参与,但又要进入无意状态,否则就无法保留物自身自身的特性。这个“有意”与“无意”之间的来回震荡,激发了王恺绘画随后的绘画方式与思考方式。

弦境 2020-001 82 x 22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0

弦境 2020-004 82 x 22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0

壹 以刀为笔的“挖掘式”绘画

如此一来,绘画的方式必须得到彻底地改变,尽管用油画笔,但主要是以刀代笔,王恺用去了无数把“雕刀”,他基本上是用 75 度的刀,一般是先用颜料涂满木版,然后侧锋铲除颜料,以便木头的本色纹路显露出来,再用正锋铲出一道道的细线。

这种刀刻式绘画方式让王恺回到了绘画最初的冲动,如同原始人拿着石头的凸凹尖端去雕刻其它的石块,在对阻滞的经验中经验到物性的“痛苦”存在,这不是画画,这是在“挖矿”与“打磨”,这是把绘画的动作向着更为具有力量感的雕刻还原。

尽管以油彩全部覆盖木板,已经看不见木纹,反倒是通过刀铲刀刻所露出的木板,露出其纹理,这是破坏式的绘画,当代绘画必须具有自身破坏的反思性,具有一种自我摧毁的坚毅性格。覆盖颜料,再铲去颜料,让木纹显现,但其间又交织着颜料,从而形成现成品木纹与颜料色彩的交错纹理。如此的线条,就是阳线 ( 凸起的线 ) 与阴线 ( 刀刻刀铲 ),二者相反相成的张力所交织而成,这是王恺自己摸索出来的方法论。

刀锋的线条与颜料的色条,带来细微的立体触感与迷人的触摸感,画面已然带上一种氤氲弥漫的气息,在硬朗与柔软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痕迹,画面空间的层次也浮现出来。其中一些作品上就含蓄显现出某种山水画的余象,即古代壁画在时间风化之后的斑驳痕迹;或者好像有着无数的宫殿,出现向上伸展的生命台阶,绘画似乎要把我们带往一座座神秘的圣殿,其中隐约还有着佛像,在似与不似之间,就如同敦煌壁画的残痕,闪烁着记忆的余象,这是与画家这些年对于佛教的体会有关,是心灵记忆的隐秘投射。

木纹的线条在被铲除后的颜料中,恍惚地闪烁着,无数的线痕细节,在“刻意”与“意外”之间,激发观者们寻觅的目光,真是非常耐人寻味。刀刻的刻痕与颜料的剥离,带来色彩的丰富变化,无数的细微褶层,无比的细腻触感,仿佛这是书法最为美妙的“屋漏痕”之重现,或者这是汉魏之际的碑刻经过千年的时间风化,已经超越生死消亡,只是在铭写自然元素的斑驳光影。

弦境 2021-003 120 x 16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弦境 2021-004 120 x 16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弦境 2021-002 120 x 16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弦境 2021-005 120 x 16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贰 把我们变成盲者的手艺

这种挖掘或凿开式的绘画方式,同时也挤压着艺术家的内心,迫使艺术家走向更为内在的内在性,王恺似乎要去倾听木纹里面那山呼海啸的声音,这其实不过是孤独的个体在修行之中所倾听到的幻听之声,绘画必须克制意志疯狂的冲动。

艺术家似乎要让自己的手指进入到绘画里面,雕刀与颜料似乎要“吃入”到木版之中,如此繁密的色调,基本上带有一种棕色木版本有的色调,在多次涂上颜料与反复罩染之后所形成深浅不一的凸凹起伏,似乎又回到了一种“盲人式”的触摸。

王恺总是要在刻意与无意之间,形成意在言外与妙不可言的迹象,这给绘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他的作品几年来都并不多,他必须保持在这种有无之间的恍惚状态,让内心的波澜激越获得绘画上隐没的安宁。

这些细微起伏,在颜色中隐约闪烁的色条,就如同时间线,或者如同古弦的铮铮之音,在隐秘地回响,这不是用来“观看”的绘画作品,这是用来“倾听”的琴弦——是一根根弦在无声地震荡,因此,绘画要把我们重新变得盲目,让我们去倾听绘画上无数琴弦的振荡。

艺术家王恺把自己的这几年孤独探索的系列命名为《弦境》就不是任意的了,而是来自于倾听自己内心与绘画线条共振的倾听,绘画是倾听那古老的丝线悠然无声的音调,倾听“物之心”的回声。

就如同来自于王羲之的那个传说,据说他在木牍上书写后,有人要刨去这些文字,却发现墨迹已经“入木三分”,如此深入的触感,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表面美学:确实在表面,但却有着凸凹微妙的触感。

这是王恺绘画的哲学要求,如何更为彻底深入到物自身的内部?倾听到那更为沉默的寂静?那物之心的回旋之回声,王恺就还必须发明自己的“聋”,之前的绘画可以说发明了一种“盲人”触摸时的倾听。

那么,更为彻底地一步如何可能?王恺还必须进入更为深渊地挖掘,即在如此丰富的刻画之后,绘画还能进行到何种程度?那有意与无意之间的振荡如何进入更为幽微的玄境?他必须发明另一种的倾听,但首先必须再次学习放弃,发明自己的聋,色彩必须被放弃了,而是更为彻底回到木纹的内部,不是表面,而是内部,但也是来到表面可触的内部,让物之心获得新的呼吸节奏。

也许,刀刻的挖掘手法也必须保持克制,回到那更为原初的柔软触摸?仿佛这是书法最为美妙的“屋漏痕”之重现,或者这是汉魏之际的碑刻经过千年的时间风化,已经超越生死消亡,只是在铭写自然元素的斑驳光影。

弦境 2021-009 120 x 12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弦境 2021-008 120 x 12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弦境 2021-010 120 x 12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弦境 2021-012 120 x 12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叁 以刀刻来触摸:烟氲虚薄

这迫使王恺随后迈出了更为彻底的一步,即在木板上不再施加任何别的材料,只是在木板上非常轻微地刻,如同艺术家自己所言,严格说不是雕刻而是触摸,以坚硬的刀去“触摸”(touching),但应该说是“抚摸”(caress)木版,就是回到事物本身,直接面对眼前的这块木版,回到触感哲学最为彻底地还原。

王恺用的是品质极高的偏白色的板材,纹路非常浅,不仔细看根本上就看不出来。因此,既要出现纹理,又要保持其微茫的不可见,就只能如同盲人去触摸古琴那般,绘画要保持的仅仅是一种极微妙的触及感(tangible),这就要求艺术家用心用手去感知(contact),去调控力度与角度,还有运刀的快慢以及工具的利钝,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手法的控制,只有如此的控制才体现出艺术的精准与恰切(tactful)。

这几乎就是一种宗教式的面壁方式,乃至于一种苦修的禅宗简化方式,只是王恺是以刀刻来面对原物,但颜料的修饰与画面的修辞都放弃了,王恺走向更为彻底地一步,看起来还是在用刀去触及木版,但其实不再是刀刻了,而是用刀去抚摸!用刀去与木版对话,不是去凿开物体的纹理,如同之前叠加颜料又破坏的方式,现在则仅仅是俯身去倾听淡淡木纹的声音,是进入物自身的内心或内核的纹理。反复以刀轻微触及木版的过程才是关键,几乎不再看,不再注意纹理的交织美感,最后获得的虚薄图像与微妙视觉,其实只是偶得,只是某种副产品。

晚近 2022 的作品,似乎是物与心的一种对话,一种抚摸般的隐秘对话,这是艺术家王恺“摸索”很久,而自觉实现出来的视觉 - 触觉 - 心觉相互贯通的手法:

一方面,木板还是木板,艺术家并没有添加任何材料在她之上,根本上没有用任何的颜料,与之前的方式不同,彻底保持了物性的现成品特性;

另一方面,艺术家以艺术之名,以刀作手去触碰木版,以毫米为单位,与木版进行细腻单纯的感知,直到出现神交,画面出现一种氤氲虚白的气息。

即,本来白色木版上的木纹并不清晰,但因为艺术家以刀去触摸木版,似乎就是自己的皮肤,在反复的触感中,画面出现了奇特的纹理,就如同沙漠上分化后的丹霞地貌般的线纹隐约浮现出来,似乎是盲人重获光明,这是神遇的时刻,是意外的惊喜,因为艺术家所用的板材是偏白色的浅浅的纹路,不仔细都看不出来,而施线时仅仅触及最表层的木皮 ( 厚度一毫米 ),尽管被刀破坏,但这一层多数也还在,只是极薄,可能是十分之一毫米的留存,这就导致这些具有微妙凸凹感的线立体,极其温柔,宛若水上之烟氲。

此虚薄烟氲气息的隐约浮现,让我们想到了古典山水画的至高境界,无论是宋代的烟江叠嶂图,还是元代文人画的烟岚气韵,再到明代的烟浮远岫,氤氲化生之美一直是古典的神髓。但进入现代性,还必须具有观念的反思,这就是杜尚提出的现成品绘画的虚薄气息,必须尝试新的手法,把古典的氤氲之气以当代的方式与个体化的心灵体验表达出来,王恺的新作是中国式虚薄艺术的贡献!

弦境 2022-013 木版 120 × 120cm 2022

弦境 2022-015 木版 120 × 120cm 2022

弦境 2022-010 木版 120 × 120cm 2022

弦境 2022-012 木版 120 × 120cm 2022

肆 入木三分与弦外之音

王恺的虚薄艺术,以雕刀来轻抚木版的方式来获得虚薄的画面纹理,让绘画回到了中国文化的“纹理”上,不是文字与图像,而是事物自身的内在纹理,既深入到了材质的内部,那物之心,但又并没有做什么,绘画其实并没有去描绘,处于无为状态,只是让材质本身显露其自身的面容,这是一种让予的伦理姿态,却得到了一种“无为而得”或“无意而得”的效果。

这是放弃了视觉之后的触感,但又深入到了盲目的倾听之中,乃至于发明了另一种的倾听,那一道道的刀痕似乎不是艺术家所为,因为那些痕迹本来就在木纹自身之中,艺术家只是让它们显露出来而已。绘画的方法不是前行,而是后退,只是让木纹自身的自然痕迹,纹理的轮廓,事物的内核,时间的轮回,渐渐显露出来,平淡天真但又不可磨灭。

这些经过触摸之后的木纹,显露出异常微妙的色调,似乎里面隐含着另一个全然被我们忽视了的世界,一个微观的宇宙,一个暗物质的能量空间,物自身的内心被艺术家以如此的手法重新打开了,但这是绘画手法的自身放弃,不是去增加,而是去减少,就是让木纹自身说话。

让刻刀与木纹自身去对话,艺术家似乎仅仅是去倾听物自身之内心的沉默之音。

如此的手法,不禁让我想到古琴演奏大师们的至高境界就是:入木三分,沉厚悠扬。当我们去听古琴大师们的演奏,比如管平湖与査阜西,我们似乎听到演奏家的手指深入到了古琴的木纹之中,似乎倾听到了来自于古琴木纹所发出的无比沉厚的声音,好像那些深沉高古的声音不是来自于艺术家的手指,而是来自于古琴木纹本身的沉默,这是弦外之音的微茫回响。

当我看到王恺的新作,那些入木几分后所轻微剥离开来的痕迹,木纹由此显露出被淹没已久的面容,那是人世间从未有过的色调与容颜,形态奇妙,并无固定的形状,但可以让观者投射自己的想象,就如同经过了几百万甚至几亿年被自然打磨风化的石头纹理,其中有着自然无意的书写痕迹,但却诱发观者去投射幻象,但更多是倾听,因为上面本来就无一物,但却异常的美妙,似乎是古琴的声响被黑胶唱片所录制,在缓慢地回旋,发出回环之响,弦外之音!

艺术终于为我们发明了神奇的倾听,这倾听来自于一双神奇的艺术之手,由此激发一种神秘的听力,画面上淡淡虚薄的烟氲气息,并非刻意获得的回旋纹理,仿佛回想着宇宙的弦外之音,我们似乎倾听到了天籁,这是艺术家王恺名之为的《弦境》,是古琴之弦,也是时间之弦,还是生命之弦,在彼此无尽地共振着。

王恺的虚薄绘画,为世界发明了另一种的神秘振颤之美!

弦境 2022-003 木版 100 × 140cm 2022

弦境 2022-005 木版 100 × 140cm 2022

弦境 2022-007 木版 100 × 140cm 2022

弦境 2022-008 木版 100 × 140cm 2022

展览现场实景

母体 装置 120 × 120x120 cm 2022

献给母亲的:基督徒的盲盒 装置 200 × 200x100cm 2022

终极命题 装置 150 × 150x100 cm 2022

存在的可能与意志

装置及行为影像 360 x 260 x 120 cm 2021

关键词: 以刀为笔的挖掘式绘画|王恺作品展即将呈现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