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在秋雨中轻轻感伤

来源: 腾讯网 2022-10-04 05:54:30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秋雨中轻轻感伤

黎荔

秋天是容易令人感伤的季节,这也许来自于我们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学史上有阵容庞大的悲秋文体,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欧阳修的《秋声赋》中的“丹者为槁木,黑者为星星”,到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心之为悲,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的一个深层的心理意象。

同样的夜雨淅沥、冷雨敲窗,在春天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在秋天,那飞扬的雨丝,有着不一样的意味。西风吹寒,秋雨潇潇,总让漂泊的浪子百感交织,如烟的客愁,如雾的梦乡,有幽怨、有感怀、有彻悟、有千百种托不起的心绪,秋雨给人的感觉,是缠绵、忧伤、深沉的。也许时节不同,心境也不同。庾信的《春赋》写道“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影来池里,花落衫中”,其文字欢欣,内里充满美好。而欧阳修的《秋色赋》则云:“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从庾信到欧阳修,皆为大师,春与秋,却截然两色。而无论欧阳修,还是李商隐,或者他人,在中国悲秋都是惯例。

“明日明日在何兮,春去秋来奈若何”。时间是一种感觉,不同季节的时间感是不同的。阳春时节,太阳暖融融的,百花烂漫,满目绚彩,我们感到时间流淌也慢了下来。悠悠夏日,时间流逝的感觉也会变得缓慢,脚下如同笼蒸,头上如同火烤,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夏天时人容易烦躁闷热、头脑昏沌,还有在夏天,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喧嚣声都很重,外界如此杂沓纷繁,人的感官被刺激得进入平台期之后,不免生出一种疲惫与慵懒之感。总之,夏天在各种意义上都漫长而慵懒,似乎永无尽头。

然而,一进入秋天,时间的流速好像突然加快了。夏的余韵刚过,便迎来了天朗气清的秋,凉风扫向庭院,刮过原野,一夜之间,气温骤降,不知不觉中,花草树木纷纷凋蔽衰落。秋天行进的脚步如此匆匆,初秋、中秋和晚秋区别明显,秋高气爽的舒畅和秋雨连绵的阴郁,更是反差极大。转眼之间,秋就被匆匆掠过,成为了一座短促的桥,让人一步跨入了冬天的怀抱。秋日一向短暂,光阴转瞬即逝。古今皆是这般无情,给人以心酸无奈。

悲秋的心理,正是建立在这种时间的悲剧感之上。四季更迭,物华渐变,衰朽就在眼前,凋零势所必然,自然呈示给人的是有限的此生和无限的沉寂,春去秋来,时光流走,万物都将无可挽回地走向生命的终结。此时此际,风寒露冷,时间的压迫给人带来了痛苦,人与时间抗衡的自不量力,化为碎片在西风中萧瑟。悲秋,是自然四时之变易在人心中的深沉回响。草兮花兮雨纷纷,枯兮荣兮人面改,身边的草木虫鸟、风霜雨露,都成为了传递这生命之苦的串串铃声。

天地不仁,自然无所谓悲与喜,悲秋只是人的生命感觉。中国文化的境界是含蓄的,并不会直抒胸臆,而是将人的性情与心意投射在外在的万物之上。在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作为中国人,我自然喜欢这个秋意深邃的世界。这几天,在秋季阴云与细雨的交织下,古都西安是如此安静。城墙被打得青幽潮湿,古朴的气质与蒙蒙细雨,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和谐。斜织的雨下个不停,城墙下环城公园的石板路,从浅灰色变成了深灰色,公园里各处,长椅上、枝桠间、护城河中,四处都有秋雨拍打的痕迹。古城是有阴气的,在大殿中,在古树下,在老旧的街巷里。当古城的阴气与天地的阴气聚合,秋风秋雨,落叶残败,虫鸣唧唧,一切都拥有了清冷的气质。我也在古城飒飒秋雨中的某处,在轻轻地感伤。

关键词: 在秋雨中轻轻感伤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