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滚动:夜读丨吃饭,也是一门“处事学问”
文/云谷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吃饭,是一门处事的学问。
有人在吃饭中吃出了深厚的情谊,也有人在一顿饭后就渐行渐远。吃饭虽小,却见真章。
蹭吃蹭喝,实则算计了自己
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廉耻。” 其实,人生不论何种境遇,吃饭这样的人情来往,最不能缺的就是礼节。
西汉大将韩信,年少时游手好闲,经常去亭长家蹭吃蹭喝。
三番五次后,亭长的妻子看不下去了,饭桌上就对着韩信冷嘲热讽。韩信也气不过:“不过是吃你几顿饭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说完,便摔门而去。此后,亭长和韩信也因为这一顿饭,再无往来。
慢慢地,同乡的邻居们知道了此事,也没有人愿意再收留韩信吃饭了。
一餐饭,看似占了小便宜,实则丢尽了脸面,还滋生了嫌隙。
“世上没有免费午餐,无论什么,总得付出代价。”喜欢在吃饭上钻空子贪小便宜的人,算来算去,终究是算计了自己。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有来有往,彼此的关系才能在一餐一饭中更长久,更深厚。
做人,留一份厚道在心中,不愧对别人,也不亏待自己。
吃相,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饭桌就像一双无形的眼睛,在一碗一筷,一吞一咽之间,把一个人真实的品行看透。吃饭的样子虽然千人千面,但吃相好的人,从来都只有一面。
有位作家曾讲过一个关于“吃”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他跟着父亲去病人家里看病,到了饭点时,被留下来吃饭。
一位穿着黑粗布棉衣、打着补丁的老人,为他们端上了几碗家里仅有的捞面条。小小的木桌上整整齐齐地放上了四个小碟子,装满了盐、辣子、调料和蒜瓣。
一起吃饭时,老人小心翼翼地为面条浇上了醋,轻轻地用筷子撑着面条,拌好了才放到他们面前。最后,他端起自己手中的面,缓缓地放入口中,神色安详,面带笑容。
生活的困顿不安,并没有让老人忘记餐桌上的礼仪,反而因为食物的来之不易而更显敬畏。
其实,餐桌上的规矩,既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
吃饭时只顾着自己,毫不在意他人,这是失礼;用餐时举止得体,对他人彬彬有礼,懂得换位思考,这是内心深处表现出来的修养。
吃饭,吃的是饭,交的是人,换的是心。
一个人吃饭的样子,也是对待生活的样子
“一个人对吃的态度,会折射出他对生活的态度。” 吃饭不仅仅是为了饱腹,吃什么,怎么吃,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生活观。
汪曾祺无疑是作家中最会吃的一个人了。
一道普通的烧小萝卜,从挑食材到烹饪,他一点都不敢马虎。萝卜一定要既有水分又有回甘,汤汁要用干贝细细地烧,煨到水萝卜里,才有滋味。
在吃饭这件小事上,藏着他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藏着他有趣的灵魂。 因而汪曾祺笔下的书作,从《干丝》到《无味》再到《故土的食物》,无一不流露着他对生活的热爱。
人们常说,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无论生活有多么枯燥乏味,能在研究美食中找到乐趣,保持真实的自我,便不可小觑。
一个精心于柴米油盐酱醋的人,感情深厚又细腻,温暖而有力量,这样的人待人真诚,处世也会重情重义。因为他们心中,常有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就像太阳一般自带光芒。
一粥一饭,一菜一蔬,热气腾腾的食物构成了生活的底色,也映照着世间百态。
生活的温度,和人情的冷暖,皆在这方寸之桌上。人生最大的幸事,不是尝遍山珍海味,而是与适合的人一起,共享这人间烟火气。
主播:宋希
声音工作者,声音爱好者
用声音塑造不同的角色,用声音与你陪伴
文章来源:日行一善共修平台(ID:RXYSGXPT)
作者:云谷师,日行一善,一年行三百善,积善成德,改变命运。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喜马拉雅FM”-“全民夜读”栏目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