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门:始于足下的,是什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往低处走》解说老子,是以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德经》为底本,甲乙二本约抄于公元前206—公元前169年之间,晚于郭店楚简本,系目前存世第二早的版本,应该接近老子的原貌。
这个版本,与我们常见的版本文字有不少出入,比如已成俗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帛书本为“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一个是行路,一个是爬山,哪个更接近原意?李零在《人往低处走》中认为爬山登高更符合愿意,今本的“千里之行”,把爬山改成走路,意思完全变味。前些年流行“细节管理”,老子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经常印在醒目处。帛书本此句原话为:“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老子主张清静无为,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今本加了“必”字,从语气上,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帛书本似更符合老子的风格。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人们对《道德经》最熟悉的话,大概莫过于“道可道,非常道”,帛书本原文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是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后世就以“常”代“恒”,俨然成了正本。由于封建社会的文字避讳,《道德经》的许多文字后世为了躲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得不进行了替换,对原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为了躲刘邦,把“邦”都改成了国,为了躲李世民,把“民”都改成了人,字一变,传达的思想会与原意存在或远或近的距离,近得还好说,远的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差之一字,谬以千里了。
李零习惯将儒道对比着读,孔子、老子集于一堂,更可看出轴心时代中国两大原创思想体系的异同。在表达方式上,李零善于古今中外相结合,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致力古典文化通俗化,还是很有价值的。有些观点会引起争议,而有争议,才会于辩论中寻出多重意义,并趋近于先贤的原意。
上善若水。假定人性向善,故,人往低处走。
走向哪里?西出函谷关,走向无何有之乡。消失在风尘中的老子,或许是丝绸之路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