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亮点!古代封泥长啥样
封泥又叫泥封,是古代缄封简牍而钤盖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通俗地说,就是留有古代印章痕迹的干燥坚硬的泥巴团。说普通确实很普通,说神奇确实很神奇。封泥主要盛行于战国和秦汉时期;隋唐以后,纸张盛行,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战国封泥布局,恣肆奇放,秦代封泥工整而不呆板,西汉封泥笔画遒劲凝练、布局工致,东汉封泥方折峭厉、气息冷峻,新莽介于两汉之间,格局不变。封泥背面有绳子勒紧的痕迹,历尽沧桑,岁月留痕。
封泥实物是在清道光二年(1822),一个四川农民挖山药时发现。第一批约百余封泥,其中若干为大诗人龚自珍所得。何绍基的老师吴荣光也得到六枚,在1842年摹入《筠清馆金石》中,这是关于封泥的最早著录。对封泥的最早、最系统透彻研究,始于国学大师王国维《简牍检署考》,对封泥的编订、考证和研究进入了全新阶段。
(资料图)
封泥的运用,一是彰显最大的个人诚信。加盖印章,带有一种“仪式感”。二是最早的“保密”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建咸阳宫,全国各郡县的奏章向这里源源汇集。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简。作为当时的保密措施,上奏官员要将竹简捆好,糊上泥团,再钤上个人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促其干硬。奏章送至章台后,值守官员要查验封泥是否完好。秦代采用在绳子系扣处包裹封泥,虽然方便易行,但容易残损。西汉出现了改良的“斗检封”,“检”就是一块竹、木板,在中间挖出上小下大的覆斗状空间以容纳封泥,两边穿孔打通以系绳,封装时将封检和文牍按照一定的规则捆绑在一起,系扣结在封斗处,封泥厚度与封检齐平,再钤以印戳。覆斗状保证封泥不会脱落。需要说明的是,为防止伪造泥封,古代对玺印、检、囊、绳等包装保密材料的材质、大小、形状、格式、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最典型的,汉代皇帝封泥专用“武都紫泥”,一般人只能用“青泥”封书。
封泥与印章可以互证。印章中的人物身份,在封泥中会反映出来,如“宦”字者。秦封泥中有诸如宦者丞印、北宫宦丞、高章宦丞等,秦时的宦官制度尚不如两汉完善,由宦官专职和兼任的职官还不丰富,秦封泥是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佐证。有的是封泥“群”,如汉汝阳系列,封泥中所存县、侯国的沿革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动态记录,对于解析汉代地方郡县(侯国)行政地理与官制体系是一份相当完整的原始标本。封泥中的关键字,如“左尉”、“宰”和“丞”等官职比较常见。像“丞”有帮助、辅佐之意,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长官的辅助官员多称为“丞”,秦始置,一般是副职,如大理寺丞、府丞、县丞等。再比如很多的地名,如上蔡、汝阳、淮扬、丹水等。这些地名能够立体地恢复两汉政治架构、地方管理架构的重要资料,有的还可以起到补缺订正的作用。
封泥不同于印蜕,只能呈现平面效果,如果看印石,虽然也有立体感,却是反字,无法尽兴。封泥则不然,在盖印过程中,由于软泥入槽多少不一,如正好填满方槽,则泥块干后呈方形,如软泥多而溢出方槽,则泥块风干后呈不规则形,加之因为年代久远,岁月侵蚀,剥蚀脱落,致使封泥的边缘残缺破损,自然与人力的共同作用,宽厚的边栏,粘连断续,字形也可能磨损,大小、粗细、方圆、残整,极富变化,形成绝妙的层次感,给人以古拙质朴,自然率真的美感,其美妙在于实中见虚,虚中见灵,气格壮伟雄强而意味纯朴谐和,天然去雕饰。这种美涵盖时光积淀之美,岁月沧桑之美,文字变化之美,时序更替之美,尤其是残损,各不相同,形残而神全,为明清印人所着迷而模拟。
泥封示意
战国
秦
西汉
新莽
东汉
(原题为《封泥与印章可以互证,古代封泥长啥样?》 作者 岩民 来源 北京日报)
关键词: 古代封泥长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