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速递!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致中国读者

来源: 腾讯网 2022-10-21 23:02:17

作家新干线

致中国读者


(相关资料图)

北京时间10月6日,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授予法国作家安妮·艾尔诺(Annie Ernaux),“以表彰她发现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限制的勇气和敏锐度”。

安妮·埃尔诺简介:

安妮·埃尔诺,当代法国文坛上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2021年11月,获得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国际作家终身荣誉奖。代表作有《空衣橱》《位置》《一个女人》《单纯的激情》《耻辱》《事件》《占领》等。长篇小说《悠悠岁月》获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2009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

《悠悠岁月》采用“无人称自传”方式,通过对从四十年代直到今天的一些照片的记述,采用她创造的“无人称自传”这种前所未有的体裁,回忆了她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的特定岁月。作者把个人的私事与时代的大事融合在一起,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促使别人回忆,成为整整一代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妇女的集体记忆。

崭新的风格和出色的语言使《悠悠岁月》成为一部杰作,该书一经出版,即获法国“杜拉斯文学奖”,安妮·埃尔诺也因此当之无愧地跻身于法国当代第一流作家之列。

安妮·埃尔诺一九四〇年九月一日出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父母在诺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开了一家咖啡食品杂货店,她在那里度过童年,尽管家境贫寒但刻苦学习。她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从一九六七到一九七五年在中学任教,从一九七七年起在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直至二〇〇〇年退休。

埃尔诺从一九七四年开始创作,迄今为止她大约出版了十五部作品,其中有刻画一个女人内心历程的《空衣橱》(一九七四);以第一人称回忆父亲的《位置》(一九八四,获勒诺多奖);回忆母亲的《一个女人》(一九八七);回忆童年的《单纯的激情》(一九九二);回忆堕胎的《事件》(二〇〇〇)和描绘嫉妒的《占领》(二OO二)等。她的作品大多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题材,所以她的写作和生活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埃尔诺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演变和人生的短暂,“一切事情都以一种闻所未闻的速度被遗忘”,

因此她要写作一部反映时间流逝的作品。但她承认自己不会像伍尔夫那样写一部现代派小说,也不想写一部历史著作,而是要写出多数人的回忆,为此她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在退休后经过充分思考和推敲,用她创造的名为"无人称自传"的新体裁,写出了被称为“社会自传”的杰作《悠悠岁月》。

埃尔诺走上创作道路的时候,正是新小说开始衰落的七十年代,当时法国文坛崛起了三位明星作家∶二〇〇八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他的小说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莫迪亚诺擅长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来回忆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战争年代;佩雷克则善于革新文体,往往通过详细列举具有时代特色的物品来唤起人们的回忆。埃尔诺充分借鉴了这几位大师的风格,通过对一些旧照片的印象和感觉,来构成一个女人从小到老的六十多年的成长过程∶父母的贫困、学习、当教师、秘密堕胎、生孩子、离婚、患癌症、情人、衰老,丰富的经历中穿插着她对阿尔及利亚战争、一九六八年的五月风暴,以及总统大选等政治事件的看法。大到国际风云,小到商场购物,乃至家庭聚会和个人隐私,事无巨细无不简洁清楚、一目了然,生动直观地反映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到今天的时代变迁。

回忆是描写时间流逝的最普遍和最适用的方式,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更是人所共知的名著。然而无论多么生动的回忆录,都只是作者本人的记忆,正如无论多么感人的老照片,都是社会状况的反映一样,与读者本人并无密切的关系,因而也就无法使读者感同身受。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埃尔诺创造了“无人称自传”这种崭新的体裁。她的自传从头到尾都不用第一人称“我”,而是采用第三人称、也就是无人称的泛指代词来表示“我们”,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发现原来我们是这样生活过来的。

正如埃尔诺在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个世界留给她和她同代人的印象,她要用来重建一个共同的时代,从很久以前逐渐转变到今天的时代——以便在个人记忆里发现集体记忆的部分的同时,恢复历史的真实意义。”《悠悠岁月》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自传,而是通过作者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时代和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法国人的“集体记忆”。小说中看似不经意地提到的商品、歌曲等,其实都是埃尔诺精心选择、被大众所共同关注的题材,因此无论什么年龄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和最清晰的记忆。其实不仅是法国人,即使是中国读者也会感到亲切,因为书中描写的种种社会现象,例如家庭中的代沟、地铁里的拥挤,商店里琳琅满目的新产品等等,都是我们曾经或正在经历的现实。

小说出版后引起轰动,好评如潮,被法国著名的《读书》杂志评为本年度二十部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长期居于各报刊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埃尔诺创造的“无人称自传”、用旧照片来反映时代变迁的创作手法,在艺术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悠悠岁月》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小说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传统,吸取了莫迪亚诺等人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融的表现手法,采用了“无人称自传”这种前所未有的体裁,无疑对创建二十一世纪的法国新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一创举使《悠悠岁月》成为将要形成的新文学的一部先驱之作,也使埃尔诺当之无愧地跻身于法国当代第一流作家之列。

致中国读者

二〇〇〇年春天,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先到北京,后到上海。 我应邀在一些大学里谈了自己的写作。你们的国家      中国, 我在童年时就多少次梦想过的地方,我在想象中在那里漫步,在 一些把脚紧裹在小鞋里的女人、背上拖着一条大辫子的男人当 中。晚上,我常常以为看到了被夕阳映红的云彩里的长城。后 来,与六十年代的少数法国人一起,我以一种抽象的、没有画面 的方式,经常把它“想成”一种统率着十亿不加区分的人的政治 制度。当然,在最近十年里, 一些影片、纪录片、书籍,改变了我 简单化的观点,但只有在这个五月的早晨到达北京的时候,这种 由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杜撰、虚构的描述所构成的模糊一团才烟消云散。

我在街道和建筑工地的喧闹中、在偏僻的胡同和公园的宁 静中漫步。我在最新式的高楼旁边呼吸着平房的气息。我注视 着一群群小学生,被货物遮住的骑车人,穿着西式婚纱拍照的新娘。我怀着一种亲近的感觉想到“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历史不一样,但是我们在同一个世界上”。我看到的一切,在卡车后部颠 簸的工人, 一些在公园里散步的——往往由一个祖母、父母亲和 一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和我当时正在撰写的、你们拿在 手里的这本书产生了共鸣。在中法两国人民的特性、历史等一 切差别之外,我似乎发觉了某种共同的东西。在街道上偶然与 一些男人和女人交错而过的时候,我也常常自问他们的生活历 程是什么样的,他们对童年、对以前的各个时期有着什么样的记 忆。我会喜欢接触中国的记忆,不是在一切历史学家的著作里 的记忆,而是真实的和不确定的、既是每个人唯一的又是与所有人分享的记忆,是他经历过的时代的痕迹。

我最大的希望是我的小说《悠悠岁月》——译成你们的语言使我充满喜悦——能使你们,中国朋友,接触一种法国人的记忆。一个法国女人的、也是和她同一代人的人所熟悉的记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今天的记忆,在各种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方面,比他们几个世纪里的祖先有着更多的动荡。 一种不断地 呈现一切事件、歌曲、物品、社会的标语口号、集体的恐惧和希望的记忆。它根据对从童年到进入老年的各种不同年龄所拍摄的照片的凝视,同样勾勒了社会的进程和一种生活的内心历程。 在让你们沉浸于这些你们也经历过——也许不一样—— 的岁月的时候,愿你们能感到,其实我们完全是在同一个世界上,时间同样在无情地流逝。

安妮 ·埃尔诺

2009年7月16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予以删除)

关键词: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致中国读者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