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从典故入手,直达中华文明的肌理源头丨鲍鹏山新作《典故中的中国》来了
经由典故,进入中国文化灿烂辉煌;重新接触古典世界,从先贤圣哲处获取智慧和力量。
《典故中的中国》为“九说中国”丛书之一种。诸子研究大家鲍鹏山从典故入手,直达中华文明的肌理源头,探究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建立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情感世界和行为方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著名学者鲍鹏山借助九则典故,以先秦诸子的事迹行状为主,带领我们进入异彩纷呈的古典世界,一窥先秦典故所包含的诸多重要命题,如智慧哲思、人性善恶、爱与正义、良知道德等等。
本书讲诸子、讲人性,更讲美丽伟大的心灵;有史论、有洞见,更有真挚热烈的感情。通过本书所选的九则典故,鲍鹏山从源头上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人如何认识人与宇宙的关系,如何理解人与我的关系,如何开始个体的自觉,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存在等。从这些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过去,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引
/
言
文/鲍鹏山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在1949年出版了《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他站在世界文化的旷野上,对一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这个时代在中国,就是春秋战国时代。
雅斯贝尔斯把这个时代称之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时代,在地球上北纬30度上下,就是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里,人类的文明精神出现了重大突破,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导师——中国有孔子、老子,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雅思贝尔斯认为,这种突破,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并称之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觉醒”。人类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宗教开始出现。
如何理解雅斯贝尔斯所说的“终极关怀的觉醒”?
第一,人类试图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对宇宙现象予以抽象化,把世间万象逻辑化,而不是零敲碎打地、个别地、孤立地认识世界。同时,人类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类和宇宙的关系,即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认识论出现。
第二,人类开始有了“类”的自觉和个体自觉,开始认识到人类的种属特性和每一个体的自我身心,认识到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观觉醒。
第三,开始思考人我关系,开始认识到人是有道德使命的,即人是道德的存在,从而区别于一般动物;而且,人还负有建设道德世界的责任——伦理学展开。
第四,人类有了明确的时间意识,开始关注人类历史,意识到人类是一个文化的存在,并且有着文化的使命和宿命,即司马迁所说的“通古今之变”——历史观诞生。
其实,在中国,在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过去不到100年的汉武帝时代,一位太史令、一个大学者、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对中国的轴心时代做了深刻的观察。他的一篇专题论文《论六家要旨》,总结了轴心时代六位重要的思想流派: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此后大约再过了200年,东汉大学者、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中,在六家之外又加了四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于是,便有了“九流十家”之说。
然而,“九流十家”仍然没有囊括那个时代中国人的信仰、思想与知识,比如,还有兵家、医家……
他们是这样一些人:老子、孔子、墨子、孙子、孟子、庄子、商鞅、荀子、韩非子……
他们鼓吹着这样一些概念:道、德、仁、义、礼、智、信、勇、法、术、势、王道、仁政、兼爱、尚贤、大同、小康……
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和人类道德使命的思考,这些思考变成了文明的成果积淀下来,这些积淀最后就成了人类生存的价值观和价值基础。
并且,这些价值观,既是普适的,与世界各民族的基本价值观相一致,还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及其风格,以及价值的实现路径。中国,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开始了!
这个时代,是活色生香的时代,是龙腾虎跃的时代,是“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诗经·大雅·旱麓》)的时代。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故事,都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DNA。在这些故事里,藏着中国,藏着中国的过去、现在,更藏着中国的未来。
《典故中的中国》
鲍鹏山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