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讯:王国维|人生三大境界。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资料图)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段宋词,本都是古人用来表述思念之意的句子。但王国维先生,却将它们与人生最重要的三个阶段相联系,提出了这个值得人们深思的说法。
第一句,是宋代著名词人晏殊的词作,这句原本所描写的,是种孤寂怅惘之感。
但千古名句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因为不同的人看时,总会感受到不同的意象。
王国维先生引用这句,并非是为了解读这阕词的本意,而是借用诗中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王国维也认为,古今能成大事、大学问者,必须先具备“望尽天涯路”的远见与格局。
不但如此,欲要成就大事业,也决不能少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反思,与“独上高楼”的悬思。
这句词中的萧索之意,也侧面表达了一件事,但凡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总免不了背负着最为深沉的孤独感,孜孜前行……
第二句,出自柳永的《蝶恋花》,这句词同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里面非常明显地,寄宿着强烈的坚定与无悔。
这阕词表达的,是人会饱受相思的折磨,但也会沉溺于其中不想脱出,既不愿相忘于江湖,也不会因此而追悔。
王国维先生想通过这句词来表达的,是若想成就大事,就绝不能缺少坚定无疑的意志和苦思求索的精神,更不该动摇自己内心深处的坚守。
其实王国维自己,很明显的做到了这一点,他从始至终都对清朝忠心耿耿,无论这是不是种愚忠,他都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自身的坚持。
关于王国维为什么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的事,一直被大家讨论极多,绝大多数人认为,他还是为了清朝殉国。
但与他同为国学研究院教授的陈寅恪先生则认为,王国维殉的,不是大清朝,而是因西学昌盛后,已临近崩溃的中华文化之传承。
这第三句,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词句之一了。这句出自大词人辛弃疾之手,在此词出世之时,就已然风头无两。
古人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出,中秋词作,余词皆废。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一出,元宵词作,也几乎没有萤火,再敢与皓月争辉了。
王国维借用这句词所表达的,似乎是说有些事情,无须苦苦追寻,功到自然成。
但也有人认为,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一种非常高妙的人生境界——顿悟。
何为顿悟?《六祖法宝坛经》的作者,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认为,所谓的顿悟,就是“明心见性”之道。
人之一生,是一场“渐悟”的路途,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终需这样的一场“顿悟”来明澈自我之道。
无论最终悟到的,究竟是些什么,它都是人这一生,最为真实无虚的写照。
关键词: 王国维|人生三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