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日课031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庄子·齐物论17》)
【资料图】
在我们的常识里,秋天的毫毛末端是最细的,泰山是大的。夭折的孩子是短命的,而八百岁的彭祖是长寿的。但是在庄子看来:
天下没有比秋毫末端更大的,而泰山却是小的。世上没有比夭折的婴儿更长寿的,而彭祖却是短命的。
这一切都颠倒过来了。天地万物本是无的,和无相比,秋毫为大;天地万物本是浑然一体的,泰山只是其中一点,故泰山为小。我们所谓的长短、大小都是相对的、比较而言的。陈鼓应引严北溟说:
庄子说这话的用意,则在于论证不要局限在感官认识上去比较事物表面上的数量差别,而是要通过抽象的思维去认识一切空间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只有无限大无限小,才是绝对的,时间的久暂也一样。这一看法,是包含有合理的因素的。
正如《老子》所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和我合为一体。
在万物一体的时代,万物齐一,也就无所谓大小、长短了。
既然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还需要言论吗?既然已经说了合为一体,还能说没有言论吗?
道总是处在这可言说与不可言说之间。苏子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从变的角度来看,一切都在变化,天地也没有一刻停止过变化,你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我们与万物一样,都没有终结,都存在于天地之间。
万物一体加上我所说的就成了二,二再加上一就成了三。
这样继续往下算,即使精于计算的人也不能得出最后的数目,何况普通人呢?从无到有已经生出三个名称了,何况从有到有呢。不必继续计算了,任由自然就是了。
言不尽意,人一旦陷入是非之中,就会纠缠不清,永无终结,脱身不得。避开是非之地,远离是非之人,避免无妄之灾,静养身心,是幸福的事。
我们已经逐字逐句学习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聪训斋语》《澄怀园语》《曾国藩教子书》《声律启蒙》《家塾教学法》《荀子》等十一部经典。《庄子》《朱子读书法》正在讲读中。欢迎你的加入。
日课温故
涵泳诵读
家风传承
关键词: 庄子日课031丨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