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良生《打镇台》善唱而又重做(附精彩视频)
作为戏曲演员理应“唱做并重”。但在实际上,真正大成于此者却并不多见。因为有的演员不是限于天赋条件“有锅盔没牙”或“有牙没锅盔”,便是满足于“一得之功”或“一叶障目”而仅以“偏锋”致胜。如果说,因条件所限,于某一方面钻研发展,取得成效,自然无可厚非,也不必苛求。但对于有条件的青年演员来说,仅亮几句唱腔或来几下摔跌,我以为是大不足取的。这无异于艺术上的“偷工减料”,也是缺乏事业心和对观众不负责任的表现。
丁良生演出的《打镇台》其所以得人喜爱,恰是在发挥了唱工优势的同时,而又重视了做工并有所突破。例如县官王震在听到有人击动堂鼓时的出场,并未像通常所表现的大惊失色,手忙脚乱,而是行动迅速,神情专注,不无惊异地做着揣测判断,显示出这个县官的老到和干练。又如王震与李庆若的接触,虽然一为七品知县,一为八台总镇,官阶颇谓悬殊,但王震并未诚惶诚恐,手足无措,而是一面彬彬有礼,接待应对,一面强自隐忍,察言观色,从而见出王震的不卑不亢,临事不慌。其他如眼神、台步、髯口、水袖的运用,也都不事铺排,点到为止,给人以大方稳健、简洁清秀之感,颇具几分“书卷气”。尤其从眼神的淡淡一瞥,袍袖的轻轻一甩,更看出这位七品县令对权官显宦的不满和轻蔑,这就为其后的据理力争、怒打镇台作了合理的铺垫。所以,善唱而又重做,且做工不囿于一般化地“提袍甩袖亮靴底”,而是致力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值得赞许和提倡的。
【资料图】
需要强调的是,他的唱确是唱,而不是喊;他唱的又确是戏,而不是歌。我以为,唱歌的方法是可以为唱戏所用的,但又不可以用唱歌的方法代替唱戏。这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品种,可以而且应该相互吸取借鉴,但不可以彼此混同。丁良生在唱时很注意“喷口”,吐字很清,能“以字生腔”,这是戏曲的传统。他也注意“润腔”,这更是戏曲的独特手法,如果在一段唱中取消了“润腔”手段的运用,不但特色顿失,而且感情色彩的跌宕变化更无从表现。他的大段唱“陈世美秦香莲结为丝罗”之所以激起满堂彩声,正是大量运用“润腔”的结果,或一滑一挑,或一颤一闪,均能牵情挂味,情味交织。由于此,他的唱不显矫揉造作、为味而味,大概可以算是质朴含蓄的“本色派”吧!这样的“唱风”令人可喜。
秦腔《打镇台》
丁良生——王 震
杜仓元——李庆若
孙东记——文 庆
郝开荣——下旨官
原西安市五一剧团演出
作
者
杨文颖,生于1932年,陕西长安人。著名戏剧家。自幼热爱秦腔,高中毕业后到陕西省工人文工团从事编导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进修于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戏曲导演,六十年代杨文颖结束歌剧生涯从事秦腔编导工作,既编又导还能演,真正集编导演于一身。从《红珊瑚》的移植和导演,到《灯笼红》的编剧和导演,从《风雨洞房》的编导及演出,到样板戏《海港》的唱腔革新设计和表演,再到年近八旬时跟秦腔名旦全巧民合演《洞房》等,在秦腔艺术界深受赞誉。著有《秦腔清谈》《掌斋絮语》《秦腔表演艺术家》《秦腔杂言》等。
编辑/刘军 审核/杨瑶 终审/李承哲
关键词: 丁良生打镇台善唱而又重做(附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