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速看料】墨馨‖寻魂,圆梦,去大庄草原

来源: 腾讯网 2022-11-01 21:05:28

寻魂,圆梦,去大庄草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墨馨

小时候,在外面玩的时间长了,回到家里大人第一句话是:“你寻魂去来吗?”

读过《王的马》,去大庄草原看看,去蔺家台子看看成了我和几位诗友魂牵梦绕的执念。我决定,有时间了去趟大庄草原,“寻魂”!

第一次去大庄草原,是2018年端午节《秦州微刊》组织的一次大型的文学采风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次,我很惊讶我们天水境内居然有草原,还那么大。游览了高低起伏延绵不绝,一望无垠生机勃勃的草原,回来以后,我仗着对文学的热爱和痴迷,不眠不休,努力的,疯狂的表达,写了2篇散文《大庄草原,一个美丽的意外》和《穿越簸萁湾林海》,诗歌11首,古风30首。

之所以那么疯狂,是觉得自己不过一个跌跌撞撞不入流的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文学道路上,才刚伸出一只脚摸索试探,竟然会被人记起被人重视被人邀请,满怀感恩和惶恐,努力的想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我此次出行遭遇的美好和发自内心的感动,方不负此行。

我想用我满怀的真诚和勤奋让邀请我的老师知道他们对我的邀请是值得的。那一次在杨家寺立志湾村委会办公室,为本次活动作归纳总结顺便修整的时候,我第一次见到了大肚弥勒李文玉老师,他热情地招呼大家,烧水泡茶。因为不熟,我们没有过多的交流。李维康老师因之前去秦岭采风时已经见过,虽然初晤,却一见如故,他就像一位兄长,儒雅尔雅,低调谦和。

真正对李文玉老师的崇拜起源于宋贵奇老师的一篇文章——《草原之外》,专门写李老师在大庄任教的。因为我曾天真的做过几年教师梦,我被文章主角李文玉老师的坚强上进,乐观豁达以及甘守清贫用一腔热血去润泽一方学子的人格魅力打动了,多少次浮想联翩,这位名字带佛的老师真有一颗教书育人消除蒙昧,造福桑梓的佛心呢。

再就是通过西垂文苑看到李老师的《白鹳赋》,那种韵律美,文辞美,洋洋洒洒雄浑大气,他赋中的峁水河畔的白鹳是遗世独立的,是超凡脱俗的,是洒脱俊美的。它是一种高度一种精神的象征,我感觉,其实就是他本人洁身自好和卓尔不群的隐喻。读后让人爱不释手心生景仰。

我发在《西垂文苑》和《秦州微刊》的文章也有李老师发自肺腑的真诚点评,得到他的的点评,我觉得既幸运又感动。他可是杨家寺的大文豪,言谈之间思维转换之迅速,每每让人始料不及,肃然起敬。

与家乡的两位老师相约去杨家寺拜访两位李老师顺便去大庄草原看看,从暮春提议的事,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但想法一直都在。

杨家寺民间狂草艺术家李维康老师因病住院,离我不远,我却未能去医院看望他,每每想起他积极转发我的拙文以资鼓励都成习惯了,我就愧疚的不行。这次杨家寺之行,看望他,也是促使我此次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贵奇老师的二十多万字长篇小说《王的马》横空出世,收到电子稿后我迫不及待一口气读完,已是次日凌晨了,至于读完之后我的身体不适,什么头晕眼花腰酸背疼这里就不赘述了。光是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曲折离奇,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就让我心潮澎湃无比震撼。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活了,他们就在我的眼前,我感同身受了他们的贫穷无奈,我体察洞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与贫穷与命运抗争,在厄运来临时的挣扎,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然而,我是个读者,一个局外人,除了随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动感慨惆怅无奈,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啥。

当枕边人从梦里醒来看我坐在电脑旁边哭的稀里哗啦的狼狈样,他披衣起身好奇的凑过来一探究竟。他盯着电脑屏幕瞅了好一阵莫名其妙,搔搔后脑勺丢下一句“看咋亏先人来!深更半夜的不睡觉,鼻搅眼泪的看你娃的那怂样子!”后悻悻睡去。

我急切的想让我的文友们都看看这部一个年轻人在工作生活罅隙里用一年心血和时间铸就的浩大的文字工程,一部可以媲美《活着》《白鹿原》的文学巨著,他对文学怀有一种怎样的热爱和执着!但是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去读一部长篇小说呢,我不得而知。

我的诗友,伯阳诗人水云间看完电子版后又看到我在自己公众号发的《我读王的马》,他在后面留言说“诚如你所说,真的非常震撼!”之后他私下发消息说“真有藺家台子这么个地方吗?”我说有,就在大庄草原。他又说“你如果啥时候去大庄草原,幸咋记着把我联络上,咱们去藺家台子看看。”过了一段时间,水云间又发消息说“前几天我跟事情去的,碰上个亲戚,我打问了,他说就是有个藺家台子,宋老师的小说里这个地方是真的……”之后又说“无论你啥时候去大庄草原,一定一定把我联络上,记着昂。”

国庆长假第一天,我们一共八个人,早早向杨家寺进发。一路向西,经西口秦岭马鞍山到杨家寺。在杨家寺镇牌楼下,一一登记扫码之后,我到路边上的便利店打听李老师家怎么走,尽管之前和王海珍薛红珍老师去过一次他家里,可我还是忘了。店主非常热心的掏出手机打给李老师,之后说李老师在家里呢,再往前走不到四百米就到他家门口了。道谢之后上车继续前行,果然两位李老师已经等候多时。

李老师的爱人知道我们要来,她本来和李老师在学校呢,提前赶回家打扫卫生,把屋里屋外收拾的干净整洁,一尘不染。廊上玉米粒,院子里的玉米粒架,黄澄澄金灿灿的,丰收的喜悦就这么直观的映入眼帘。这才是真正的心里踏实!老师们在李老师家坐定,喝水,相互介绍,初次见面的老师们互加微信,之后两位李老师为我们做导游陪同我们,一个十人的队伍经过跃马土盆等河谷村道开赴大庄草原。

当车行经大庄村的时候,李老师指着车窗外一个静谧祥和的小村子说“那就是大庄,我在那里教过学。”我们都不约而同向窗外望去,李维康老师顺“你再没去过吗?没看看你的阵地变成啥样了?”李文玉老师说“看过,还剩一个炕眼门了。”李老师说的风轻云淡,可我分明听出了别样的味道。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里包含了多少心酸无奈和对失去岁月的缅怀。

他在这里任教期间的教室兼办公室每逢大雨天气,“屋里便如同水牢,沧桑老屋当过大队办公室,当过村医务室,当过仓库,在它垂垂老矣时才成为孩子们的教室。椽和檩条被烟熏的冒黑油”,李老师却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墨韵轩。

在不足八平方米卧室,李老师画了张横幅: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鸡仔,挂在炕头。“校园是村道的一部分,阴雨延绵的秋季,牛群肆无忌惮的从校园走过,弓腰撒尿,撅尾巴拉屎,牛蹄擦起一院子泥汤,校舍成了汪洋泥淖中的孤岛……”寒冷的冬季,狂风鼓荡着雪花卷进卧室,窗外碎琼乱玉,室内银屑遍地,即便这样,李文玉老师尚能领略“挂席拾明月,披雪卧荒村”的诗意,想想当时的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师风浩荡!

经过一段又一段硬化路顺坡而上,就到了垭口,这便是大庄草原了。我们遇上了罕见的无风的天气,看来老天有心成全我们此次出行,天气也这么给力。出门前李老师的爱人怕我们被草原上无遮无拦的风吹出毛病,很热心的从衣柜里找出她的大衣,给我们女士一人一件,话语言辞里,举手投足间,处处为我们着想,如此贴心,不知道的人以为她是我们一母同胞的大姐。没想到天气这么好,天蓝云白,大衣是用不上了,但是大姐通过这些小事传递的关心爱护足以让我我刻骨铭心记住她了。

因为季序已至暮秋,此时的大庄草原雄浑沉阔,为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神是那么迫不及待,看山,看草原,看马,看牦牛,看羊群,看那些飞近又飞远的鸦阵,怎么看都看不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最直观的物象展示。脑海里各种与草原有关的歌声此起彼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低见牛羊……”、“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几次情不自禁想哼几句,最终没敢献丑,我怕吓着同行的各位老师。

李文玉老师文思泉涌妙语连珠,他的奇思妙想总能引人入胜。随时随地都会即兴抒发,激扬文字。他是杨家寺的文曲星。

与雅士为伍,有文豪相伴,面对舒缓优美延绵起伏的山峦,我不敢用纵情喊叫或者肆意歌唱来抒发我的激动和兴奋,按捺着内心引吭高歌的蠢蠢欲动,我把自己装的斯文些,再斯文些。

王海珍老师看着一朵又一朵洁白的蘑菇惊喜的蹲下去捡拾,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她是怕吓没了破土而出的蘑菇朵朵吗?那样子,不遆捡到金元宝。

另一边,安和与常乐早已忘情的摆拍了。常乐一边拍照一边说“真的太美了!我都舍不得走了!”她脸上真的铺满了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兴奋。

再看水云间,他对有着“高原姑娘”美称的牦牛情有独钟,他走近牦牛,想与牦牛合影,奈何牦牛认不得他,戒备心极强,看着他这位陌生人的亲近,一点也不领情,还没等他靠近呢一甩头走了。

家乡的张老师和周老师难得凑到一起,我想给他们拍照,周老师略显腼腆,在皇天后土之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我们的脚印和欢声笑语。

草尖上的露珠晶莹剔透,亮晶晶的,家乡作家周旭明老师随口吟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作家的文学储备真是了不得,秀口一吐,诗意阑珊。我们的此次出行已经被蒙上瑰丽的文学色彩。

家乡诗人张老师没怎么说话,他修长的双腿走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我猜不透他此时此刻想些什么,虽然他沉默寡言,但是我知道,他的内心早已诗情汹涌了。

我们对着不染纤尘的蓝天白云发呆,我们对一匹悠闲吃草的马按下镜头。我们对着草原的广袤直抒胸臆“来到这里,我才是我,真正的我。”“嗯,就是,来到这里,所有的烦恼都没了。”“我觉得我们有时间了应该多来,好好的领略草原上不同季节的景色韵致”……我们拍合影,拍个人,都想把最惬意的瞬间定格在镜头里带回家,等到七老八十了坐在摇椅上,晒着太阳,戴着老花镜,把这些看照片仔细翻阅,慢慢摩挲。之后闭上眼睛美美的陶醉:年轻的时候,多好啊!

我们跟随两位李老师穿越草原腹地,经过朱查河,向与世隔绝的藺家台子前进。几乎每到一处,都会有常乐姐姐情不自禁的完美“哇!你看看那里!简直太美了!”在藺家台子下方的谷里,我们碰上蔺老大,大庄草原最大的养殖户,据里老师介绍,他有一百头牦牛,一百多只羊。我无法想象他骑摩托飞跃在高低起伏的草原上放牧牛羊的雄姿,是和雄鹰翱翔碧宇一样自在洒脱吧,一定是的。

经过一段陡峭的斜坡道,我们在《王的马》牵引下,追溯远古的大秦之风,来到藺家台子。

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村庄外围布满了荨麻,石块垒起来的菜园子边上有酸梨树,小巧的酸梨硕果累累,黄里透红,树下经过的我们垂涎欲滴。一头大狼狗嗷嗷狂吠着,狂躁的摔着拴它的铁链,注视着我们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的踏入。

无论是荨麻还是狼狗,它们都是藺家台子忠诚的守卫者,守卫着这个村子的安宁。残垣断壁,塌房烂院,被烟熏的黑黑的屋顶房檐,破损的篱笆,脏乱的院子和弥漫着腥膻味的山风,回音荡漾的牛铃……这一切,与山外的现代文明是那么格格不入。据说,藺家台子至今是全国版图上唯一没有通电的村子。女主人憨憨的笑,融入了和煦的阳光,让人觉得温暖踏实。

女主人说娃娃们都出去了,他们不回来了。语调出奇的平静,听不出一点悲伤。我看着显得有些原始的院落和乌漆麻黑的房子,觉得此行意义非凡,我们不可能不厌其烦经常来这里,往后余生,即便再来,也只是到草原上各处看看,不可能再来这个院子了。我和蔺家台子的见到的唯一的女人拍了张合影,这将是我最珍贵的纪念。

无论是月亮掌,还是白箭石梁,以及《王的马》里诸多的其他地名,在我们的追寻中依然是个神秘的存在。我没有见到英姿勃发骑着白蹄乌蔺春兰,没有见到李旭川李旭亮他们,我想象不出来书冢具体位置或者它们是否真的存在。

但我知道每部小说和小说中的人物一定是有生活中的原型的,这些原型我无法逐一考证,但是,大庄草原,因为李文玉而被人知晓寻访,频频光顾,谁能说李文玉不是《王的马》中的李旭亮,他为教育事业无怨无悔踏实耕耘,点亮了莘莘学子的心灯和航向,善莫大焉,功莫大焉。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草原偏僻,自有它的内涵。李文玉不是仙,是人,是修得佛心的凡人,他让大庄草原乃至整个西垂杨家寺高度拔节。

那么,蔺家台子会不会因为一部《王的马》进驻越来越多的人的视线?我相信一定会,《王的马》出版发行的时候,蔺家台子一定会随着《王的马》的畅销而声名大震。

沐浴着斜阳,我们在草原上稍作休憩,很难得的领略了李老师的山歌。虽然短短几句,却也是本次来草原的意外收获。那原生态的嗓音不含任何杂质,听的我们如痴如醉。我们何其幸运!常乐姐姐音质清澈的朗诵让我们倍感愉悦。

折回垭口,安和跃上马背,草原上逛了一圈意犹未尽的回来了,我和诗友们用镜头拍下她策马奔腾的飒爽英姿和洋溢在脸上的满足的笑。水云间啥时候打马草原的我都不知道,看见的时候他已经回来了,坐在马背上迟迟不肯下来,他是有些舍不得策马奔腾的快意豪放吧。

草原上的人比我们刚来时多了,这是长假第一天,后面几天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来这里休闲追梦吧。

李老师的爱人已经打电话催促我们吃饭了。本来自备了简单的吃喝,不想打扰她的,谁知李老师和他爱人太实诚,盛情难却,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吃了李老师爱人精心准备的浆水面,我还额外获赠一筐李老师自己种的无公害辣椒,羊角状,红火鲜艳,这满框新鲜辣椒,凝聚了李老师和他爱人多少心血和汗水呢,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大姐一个劲的说“这是自己种的,不要嫌。”面对大姐的实诚,我还能说啥,只有欣然接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夕色里,我们作别两位李老师和大姐以及杨家寺的沿途景致,驶向各自叫“家”的港湾。

后记:

从杨家寺回来之后,就思忖着得写点什么。可是我迟迟不敢下笔,自从喜欢上文学一路朝圣至今,我从当初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有啥说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到今天的瞻前顾后不敢轻易去表达,我很难说清我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十月一日的大庄草原之行到今天时至整整一个月了,我坐立不安,觉得没有文字记录的旅行太过单薄,经不起咂摸,我终于按捺不住想要说几句的冲动,于是就有了这篇琐碎的文字。由衷感谢两位李老师不辞劳苦一路陪同,感谢大姐让我们恩赐宾至如的感觉和照佛。感谢同行的文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鼓励!余生还长,后续精彩,我们同赴。

关键词: 墨馨‖寻魂 去大庄草原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