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内部人到底是怎么弄碎3件国宝?大家关心的是还能修好吗?
【资料图】
台北故宫内部人到底是怎么弄碎3件国宝?大家关心的是还能修好吗?#三件国宝在台北故宫受损原因曝光# #寻美中国#
大家好,我是@张瑞水下看世界创作团队文物保护专家张玄微,今天我来为大家回答以上问题。
近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整理文物时,发现国宝“明弘治款娇黄绿彩双龙小碗”和“清康熙款暗龙白里小黄瓷碗”破损,再一查,这两件国宝是分别于2021年2月3日、2022年4月7日最后一次打开文物包裹。到了今年5月19日,工作人员在整理文物时,又将“清乾隆青花花卉盘”文物不慎掉落,导致国宝破损。╮(╯▽╰)╭时间好像过了好久了,这是要隐瞒什么呢?
在破损的三件国宝瓷器中,有两件是由于包装不完善导致的破损,一件是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慎造成的破损。仅从文物工作的角度看,这样的意外事故其实本是可以避免的。
目前,我们用于文物包装垫衬的主要是各类泡沫板、海绵等软质材料。在具体包装操作时,通常以苯板、硬质海绵等作为囊匣的内部垫衬层,且囊匣内壁要与器物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隙,空隙填充软质海绵等弹性好可压缩的软质材料。这样,即使囊匣受压、冲击发生变形,也不会轻易挤压到文物本体。
但是,从新闻发布的图片看,包裹中破损的两件文物应该是收藏在囊匣内,瓷器周边的空隙填充棉絮,导致这两件文物破损的原因很可能就出自棉絮。棉絮的压缩性和复弾性远低于海绵,再加上棉絮填塞得过于饱满,当囊匣受压或外力冲击下发生变形,大部分冲击力会直接传递到内装的瓷器,导致破损。该囊匣也很有可能是较早之前所制,选用的内衬材料抗震、耐压能力较差。
以笔者参与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考古发掘项目的经验来看,如果瓷器文物包装得当,在搬运、储藏过程中即使发生碰撞,也不会对内部的瓷器造成破损性伤害。而馆藏文物的包装、储存条件和环境远远优于考古发掘现场的简陋环境,馆藏环境下发生包裹文物破损,是极为罕见的。狸猫换太子吗?
另外一件瓷器是在整理时,被拿至工作台上后,不慎使其掉落地面摔碎,是极其低级且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造成的。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碎其损失无法弥补。我们后期对破损瓷器可以通过粘接、作色修饰等修复处理,在外观上予以复原,但是其内部的损伤是无法恢复到“出厂状态”的。
但是这次破损国宝瓷器的断面,可以进行断面分析,研判瓷胎釉层的成分、烧成技术等深入分析研究,为瓷器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资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对珍贵瓷器受损之遗憾所做的一点弥补和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