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时讯:上海历史文化名人|为了纪念他,松江公园立石挂像,奉贤古镇建两牌坊

来源: 腾讯网 2022-11-05 07:02:01

张弼,字汝弼,居东海畔,故号东海,今奉贤青村镇陶宅村人。其读书、治学、从政、治艺皆有主见,有《张东海先生集》传世。

「“吴中草圣”」

张弼自幼颖拔、钻研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诗文,精于书法,是明代云间书派的代表书家,时称“颠张(张旭)复出”,世人尊称“吴中草圣”。


(相关资料图)

张弼虽楷、行、草、隶皆擅,却更钟情于抒我之情、展我之得、表我之气的大字草书,常“酒酣兴发,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欹如堕石,瘦如枯藤”。钱塘知县觅其草书墨迹,感叹“但愿东海一点墨,胜过钱塘万两金”。

有别于当时盛行的强调温润典雅、工整平和、刻板乏情、缺少艺术气息的“台阁体”规范,张弼“任情恣性”,追求酣畅淋漓地抒发真情实感以及个性表达,倡导“书贵自得”的师古观,创造了“跌宕纵横、取裁章草、追峰巅素”的独特书风,开启浪漫主义书风与审美意识觉醒。

此外,张弼亦擅长诗文,清健多警句,形成了“不繁缛以为工”“不钩棘以求媚”的诗文创作观。

「“廉石还乡”」

张弼久任兵部郎,终南安知府,人称“张南安”。

张弼仰慕“古奇节伟行”,为人处世磊落,“未尝谄媚以干进取”。任兵部员外郎期间,怒对朝中笃信术士、扰乱朝纲、大搞科举舞弊之现象,以《假髻篇》讽刺时贵与世态,故不为污合所容,明升暗降任江西南安太守,管辖大庾、南康、上犹三县。

南安地处赣粤湘三省交界处,是中原与岭南的地理分界线,四周高山,林密路险,常有盗匪祸患,久为民害。张弼先后予以清剿,或招安为民,开荒耕种。

“孤城”大庾岭是通商要道,客商货物往来频繁,后此道被广东南雄豪霸侵夺,山林民众因利而争。张弼悉捕灭奸,请准江西、广东二藩司,予南雄、南安两县民众中分其利,签订协议,解决纠纷,安定一方。

他还视察各隘,重修城中横浦大桥,两侧建店30间,商贾租用,以租税充当维修之资;见梅关驿道岭狭隘峻,考为唐时张九龄所修,请准赣粤藩司,以郡盐商税雇饥民为工、以食代劳,拓宽路基,砌道架桥,修驿道长达30里,亲书匾额“岭南第一关”。

张弼走马上任时“一挑行李两船书”,年老多病还乡日“两船仅变三船”。因行李太少、船体过轻难抵风浪,无法入海航行,便效仿东汉陆绩寻一山石压舱,挥笔题诗“为官十载无家财,青石压船抗风浪”。这一“廉石”又被称为“凌霄石”,后于1931年竖立在松江醉白池公园。

「一门三进士」

张弼虽非族中第一位进士,然人品学问、政事治艺受人仰慕,以气节为世人所重,成为家族传承的精神领袖。

张弼爱民律己,书《寄内》诗云:“四儿六岁五儿三,莫把肥甘习口馋。清白传家无我愧,诗书事业要人担。三餐淡饭何须酒,一箸黄虀略用盐。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原不为官廉。”

张弼之后,家族逐渐兴盛,其仲子弘宜、季子弘至皆中进士,“一门三进士”传为佳话。今松江醉白池公园内,尚存父子三人像。

嘉靖皇帝为表彰张弼父子,在青溪镇上立“海秀”牌坊。又因张弼之父张熊应曾任兵部“武库”,乃司马之属;张弼历任兵部“武库”“车架”等职;子宏宜又任兵部“职方”,故在陶宅镇又建“三世司马”牌坊。

张氏家族是古代上海地区典型的文化世家、仕宦世家的结合体,以经取士,兼爱诗文,子承父艺,父集子(孙)刊,显亲扬名,彰显强烈的“立言不朽”思想意识,呈现明清以来瓜瓞绵绵的文化传承。

(作者:上海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周利平)

关键词: 上海历史文化名人|为了纪念他 松江公园立石挂像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