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三星堆,一睹“90后”考古人的快乐打工生活

来源: 腾讯网 2022-11-06 17:08:03

作为文博界的顶流,三星堆以独特的文化形式在当代年轻群体里掀起一股热潮,每次出手都备受关注。近日,B站自制独播的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就聚焦三星堆遗址,将三星堆考古人真实、生动的日常生活呈现给大家。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资料图】

B站作为当下年轻人最喜欢的网络平台之一,三星堆选择与其合作可以说是强强联手。《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播出至今,已有2480万播放量。纪录片细节满满,进度条是小铲子的图案,风格也不同于以往纪录片的严肃,解说词通俗易懂,即便有考古专业术语,片里不时出现的“懂了可能有用的考古小知识”也可让不懂考古的小伙伴在看片的同时轻松涨知识。

说到这里,小编已经迫不及待想看看真正的考古生活是什么样的?

01

“趴着上班”,解锁打工新姿势

纪录片第一集《微痕之下》是以K8祭祀坑为核心的发掘工作,室内室外两坑并行。走进偌大的钢架玻璃工作舱,里面有一个个穿着白色防护服的身影正趴在升降机上埋头苦干,考古坑底的升降台就是他们工作的主要阵地。

解锁打工新姿势

趴着上班,你见过吗?这些开心地翘脚的白色身影,就是在三星堆进行发掘工作的快乐考古打工人。

心理上很快乐,身体却超负荷。考古人正趴在升降板上提取一件青铜大口尊,口沿倒切在土里,扶它出来并不容易。在文物出土时,由于没有很好的发力点,沉重的青铜器给考古人的腰腹带来了不小伤害。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动作,让考古人的腰承担了他们这个年纪难以承担的重任。

除了腰腹,很多考古人都有着膝盖不好的职业病。考古女孩何晓歌带伤上阵自创圆规式起立动作,而她的老师因为考古甚至软骨都被磨没了。

古马牧河的探测

舱外,乔钢正在开展古马牧河的探测工作,与往常无异的上工和挖土,这次却有了新收获。随着洛阳铲的一次次打入,古马牧河的故道终于得以确定,而这一确定又将成为三星堆祭祀文明研究的助力。打探铲就像开盲盒,通过河道附近的淤泥、不起眼的陶片和残缺不全的石琮,还发现了古蜀人留下的房产

面积最大的K8祭祀坑

舱内发掘任务进行的如火如荼,工作量比预想的还要大,K8祭祀坑是在三星堆已发掘的8个坑中面积最大,器物最多的,光有编号的文物就超过5000件,它们在坑内层层堆叠,姿态万千,犹抱琵琶半遮面。当年古蜀人特殊的掩埋技巧给3000多年后考古人的发掘带来了无数难点。

K8祭祀坑里的象牙数量比其他坑内象牙加起来的总量还要多。在“满地找牙”的日常里,考古工作者保存象牙用的居然是大蒜、保鲜膜和锡纸。

刑侦知识也能考古

越过数量惊人的象牙,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挖出了一个黄金文物,上面居然惊现了红色斑痕,这到底是什么?在排除是朱砂的可能性后,研究一度陷入停滞,因为数千年时光的埋葬,其表面情况复杂,导致了红外光谱实验失败。

不过,爱看刑侦片的8号坑负责人赵昊在刑侦知识中找到了方法。通过鲁米诺试剂让铁离子显现并在昏暗环境下呈现出淡蓝色痕迹,从而证明血迹存在的可能性,这一突破性的发现进一步推进了三星堆祭祀文化的研究。

正在坑底等着考古人的是K8祭祀坑里仅此一件的青铜神坛,与1986年出土的神坛相比,K8的神坛体型更大,保存更完整,高度就超过了80厘米。神坛的上半部分被率先提取,这是一头神兽,像是一只不可一世的小狗。它的降世宣告着K8祭祀坑重器的集中提取正式开启。

02

意气风发的考古少年

你永远不知道土下面有什么

在考古现场你还能发现这群考古工作者连土也不放过,他们将三星堆土样储存仓库命名为“未来空间”,把过去交给未来,原来考古人的浪漫这么绝。

记录片的第二集《第一层土》,我们将视线从万众瞩目的祭祀坑转到了更为广阔的田野之间。在三星堆的田间地头,我们遇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的加入为考古这份古老的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说起考古,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厚重的历史,是白发苍苍的学者,是放大镜和青灯黄卷。然而考古不止如此,还有这么一群人,刚刚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他们也会追星,也会聊八卦,也会在深夜陷入自我怀疑。

从校园到田野考古,对这些“90后”甚至是“95后”来说,最重要的一项变化可能是在课堂上的青涩总带着一股怯意,因为对未来怀抱着明显的茫然,其中还夹杂着跃跃欲试的期盼。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中,他们愿意回到田野之间,扎根土地,从脚下的第一层土开始,一点点向下发掘,寻找历史的点滴。这群年轻人,组成了三星堆田野考古小分队,在雷雨和冉宏林的带领下,他们正在寻找除了祭祀坑之外,三星堆和古蜀国更多的历史细节。

考古并不是一件能够得到即时反馈的工作,更多的时候,几个月的时间投入,可能徒劳无功,得到的某样发现总伴随着同等的枉然。

年轻的考古人王瑞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几个疑似船棺的遗迹,兴奋地挖了一个月,结果却只挖出了三个空空荡荡的长方形土坑,坑底没有一点遗物,更不用说人骨了。王瑞有一丝小失落,然而这就是考古的常态,不是所有的考古工地都能像三星堆祭祀坑那样,挖开来就是满坑满谷国宝级的器物,不起眼的土,是考古人最忠实的伙伴。

对于考古人来说,一无所获,也是一种结果,就好像薛定谔的猫,当真正挖开第一层土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土层之下会有什么。

古蜀人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工作,在哪里祭祀?他们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所有的疑问,都将在一代代考古人的手铲之下找到答案。

03

真实的考古

日复一日的枯燥

这群新一代年轻考古人,有对考古事业的敬畏之心,也有如同小孩子般赤诚的好奇心,永远在探索并在其中找到考古的意义。投身于考古事业,便要守得住寂寞。

他们在三星堆的考古发掘现场,日复一日做着枯燥而琐碎的工作,但又在不断地在新发现、新谜底、新探索中找寻一件件有价值的“不动产”。锻炼了思维模式、韧性与耐力,欣赏自己性格中稳定踏实的部分,并且与自我融洽。这些喜悦感和成就感恐怕是一种可以延续很久的多巴胺,让“考古打工人”都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负责K8祭祀坑的赵昊说,他们一开始计划从3月到8月便把整个器物的堆积层清理完成,然而8月他们才刚刚清理完灰烬层,而下面的东西,至少还需要2个月来清理。

想要挖出奇迹,便要先耐得住性子花费一年的时间来做清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战胜这份来自时间的寂寞。

“我可以不畏惧困难,但却总会出现无能为力的事情”,负责野外发掘爱较真的傅悦说道。当她负责的工地出现了一段城墙遗址时,她便将自己“黏”在了小土坑里。然而一场大雨,让脆弱的城墙遗址出现了坍塌的危险。

突如其来的大雨和日晒,是野外考古人最不想却又无法避免的遭遇,这很有可能让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而考古人要做的,便是压住心中的失落与难过,继续奋战,永不惧怕从头再来。

考古人不仅挖掘着过去,也在书写着未来。没人会永远年轻,但永远都有人年轻。这些考古人,他们犹如愚公移山,代代接力,耐着性子在风吹日晒中,从无言的土地中,解读出三千年的真相。

“三星堆这片土地,有种莫名的引力,有太多年轻,或是曾经年轻过的考古人,从四面八方而来,他们深耕田野,顾视往昔,走向未来。这一路上,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永无止境。”

愿观看纪录片的你我,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松弛感”。

编辑|桃子

校对|嘉琪

部分图片|三星堆博物馆、B站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及网络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带你现场看展

·

·

关键词: 带你走进三星堆 一睹90后考古人的快乐打工生活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