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三百首(28)·糟心的工作
细读一首诗,两相对
【资料图】
from pexel by "nothing-ahead"
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居官不任事,萧散羡长卿。
胡不归去来,滞留愧渊明。
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
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
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
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下马荒堤上,四顾但湖泓。
线路不容足,又与牛羊争。
归田虽贱辱,岂失泥中行,
寄语故山友,慎毋厌藜羹。
——苏轼
注:
长卿:指司马相如;
这首诗观感有些沉重,写的是督开运盐河时所见到的黎民卑苦,颇有老杜的味道。宋神宗熙宁年间,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在王朝内推行,在富国强兵的旗帜下,帝国抓紧了对包括盐务在内的各种市务控制(宋仁宗时代一度对民间榷盐有所放松)。为保障盐务,官方不仅要征调民夫煮盐,还要负责将生产的盐运输到不产盐的地方,所以也就有了征集劳役开挖运盐河道之类的差役。
一个称职的官员肯定要执行上峰安排的工作,但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也一定要有悲悯之心。正值八月,老百姓自家的农活还没忙完,就被强行征来服劳役,开运盐河。他们每天天不放亮就要被隆隆的鼓声催醒,开始像鸭和猪一样在烂泥沟里刨挖的一天。老天爷还不时地给这群卑贱之人淋上一场冷雨,仿佛唯有如此这苦才够圆满,才能把这群人心中的阳光、勇气和希望彻底关进暗牢,以便他们像一具具枯槁一样重复污泥里的劳作。
选读这首诗是因为它不是一般旁观者的悲悯,而是“亲历者和对立者”的悲悯。这里的苏轼是帝国政策的执行者,是冷酷的政法代言人。但他不掩饰这份工作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更没有为这种苦难找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宽慰自己。他选择共情,选择苦难的细节,并把它们描画出来,传递出去。这首诗后来成了苏轼 “乌台诗案”的罪证之一,理由不外乎是讥谤朝廷,制造百姓与朝廷间的矛盾。
政治层面的意志往往可怕,这种可怕不在于决断之后破除一切阻碍的力量,而在于这股力量的冰冷感。它封冻所碾过的一切废墟、尘埃,当它们不曾存在过。或许正是因为缺少这股子“冰川力量”,那些心有“仁爱”的文人们极少成为有大作为的政治家。
人思考时上帝到底笑没笑谁也说不清楚,但思考的人是十有八九要痛苦,尤其像苏轼这样一边否定一边思考时。在各种莫名其妙的成规俗套、惯性或上层意志的势压下,很多人都干过或正干着各种令己生厌的工作。为了一点可怜的价值感,人们会不自主地去为它寻找一点正当性、必要性,强迫自己去发现它的意义,可到最后又隐隐在心里感到这种对意义的探索其实也毫无意义。这种情况下,最大的美德就是工作过程中尽量少地骚扰他人,实在做不到就尽己所能将骚扰的程度降到最低。
以当时的环境,苏轼没有能力把那些泥淖中的小民从不合理中解救出来,只能无奈寄语故山友人一句:人间很苦,要懂惜福。
强做事,强排遣!
三三两两,携语人生
关键词: 东坡三百首(28)糟心的工作 司马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