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敬畏之心

来源: 腾讯网 2022-11-16 05:54:11

台湾学者曾仕强曾多次回中国大陆讲学。有一次,他讲着讲着,就流泪了。有学生问他:“老师,您为什么流泪?”

曾先生回答说:“真正的原因,是讲到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却不好好珍惜,还怀疑这、怀疑那。如果我们没有好的文化也就算了,是祖宗不争气,可是我们的祖先那么伟大、这样了不起!我在国外读过书,大可满口讲西方的东西,可是我没有,因为珍贵我们的文化。有人居然生在福中不知福,想到这里很心酸。”


(资料图片)

曾先生的话,我深有同感。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这里,着重谈一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畏之心”。

01

敬畏天地

《易经》上讲:“天地之大德曰生。”

《礼记》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纂要》云:“东西南北曰四方,四方之隅曰四维,天地四方曰六合,天地曰二仪,以人参之曰三才,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或谓天地为宇宙。凡天地元气之所生。”

《论语》里,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综合古人对天地的看法:天为干,地为坤;凡天地,皆元气之所生;天地之道,博大、仁厚、高洁、简明、悠远、恒久也。天地万物对人有养育之恩德。离开了阳光、空气和水,人很难存活在世上。因此,人应发自内心对天地万物怀敬畏感恩之心。

人与大自然之间也存在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人敬畏天地,善待大自然,就会得到天佑地护,得到大自然的厚爱与馈赠;反之,就会受到天灾人祸的严惩。

所以,中国儒家倡导“天人合一”,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人和天地万物要和谐相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真正做到天、地、人合一,就一定身心健康,事业兴旺,家庭和顺。

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人不仅对鸟兽之死、草木摧折有不忍之心,对瓦石毁弃也要有顾惜之情。有了这样一颗善待万事万物的心,万事万物都会微笑着亲近你,帮助你,呵护你。

02

敬畏道德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所着的《道德经》,就讲了两个字:一个是“道”,一个是“德”。“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灭亡的客观规律;“德”是什么?“德”是按照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做人做事的准则。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学说,说到底,就是教人如何做人的道德,可以归结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孟子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意思是说,对苦难没有悲悯恻隐之心,就不是人;对邪恶没有羞耻之心,就不是人;不懂得推辞谦让,就不是人;不能明辨是非,就不是人。这“四心”就是做人必须具备的道德。

人的言行合乎道德标准,就是好人,就有福报,就会产生富贵、智慧、健康、幸福等一系列美好的生命状态,得到肯定与褒奖;背离道德标准的人,就是坏人,常被称为缺德、损德,就会降低福分,受到谴责和惩罚。

国学大师钱穆讲:“当知学问与德性实为一事,学问之造诣,必以德性之修养为根基,亦以德性之修养为限度,苟忽于德性,则学问终难深入。”一个人的德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没有德,不可能有真才实学。

一个人只有在品德上不断加强修养,无论处在多么复杂的环境下,都不会迷失方向,同时在学问上不断长进。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可立身。有大德相伴,必有大才相随。

不重德,学了那么一点点皮毛的东西,就自高自大,自鸣得意,自私自利,最终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现今的中国买东西时,缺斤少两现象经常发生,但在过去古代就比较少。过去用的还是老称,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称星。

为什么最后是福星、禄星、寿星呢?这是告诫做买卖的人要敬畏道德,严守规矩。不然的话,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失禄;缺三两,折寿。这福、禄、寿都没有了,人还活着干什么呢?

中国古人造字词,都是有很深内涵的。功德,功德,没有德,哪来的功?威德,威德,没有德,哪来的威?德高,才能望重;德高,才能有法度;德高,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之不存,与禽兽何异乎?

04

敬畏祖先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五千年延绵不绝历史的伟大国家。敬畏祖先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目地是提醒后人,祖先是人之源也,做人要不忘祖先,知本知源,才能生生不息。

《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舜帝在元日要到祖庙祭祀祖先。“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论语•学而》记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有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论语》讲述孔子称赞尧帝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意思是说:伟大啊!像尧这样的君主。崇高啊!只有天是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赞美他!崇高啊,他那治理天下的功业!多么美好啊,他制定的礼仪制度!

朱熹的《朱子类语》有云:“天不生仲尼(孔子),万古如长夜”。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堪称道德的最高准则,应当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汉学兴起,奠基人就是当时来北京的宗教使团团长比丘林。他在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后,惊叹道:“看来啊,基督并不比孔夫子高明。”

19世纪一头一尾两个俄罗斯大作家,都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头是普希金,推介过《三字经》,尾是托尔斯泰,亲自翻译过《道德经》。有人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文化名人是谁?”他说:孔子是很大,老子是巨大!

古琴为先皇伏羲所创,依凤凰身形而制,以长度象征一年365天,最初有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后增加到“七弦”。

2006年,瑞典作家林西莉花15年心血写成《古琴》一书,在瑞典出版,获当年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在瑞典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古琴热。林西莉说:“我在中国学到很多,我很高兴能用这本书来回报中国。”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从北欧来到中国,从中国古琴大师管平湖等人身上学到了一辈子魂牵梦绕的中华国粹,并竭尽所能把它弘扬到海外,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敬畏先贤而数典忘祖呢?

05

做一个真正懂得敬畏的人

一个真正懂得敬畏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文化大师李叔同(也就是出家后的弘一法师)给出的答案是:“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无愧父母,无愧兄妹,无愧夫妻,君子所以宜家;不负国家,不负生民,不负所学,君子所以用世。”

“存诚、慎独、宜家、用世”的君子,必定是个敬畏天地,敬畏道德,敬畏祖先的人,也就是真正懂得敬畏的人。成为这样的人很难,但人生在世,心中有这样的向往和目标,通过每天一点一滴的努力,向着这样的目标每天都有一点小进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心存敬畏,于己,利于修身养性,健全人格,增长才学;于家,利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家和万事兴;于国,利于君臣上下各安本分,恪尽职守,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国泰民安,利于君王心正、身正、左右正、朝庭正、天下正。这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转自中山国学堂。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敬畏之心 中国文化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