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头条:老舍戏剧节论坛聚焦“文学作品改编舞台剧的观察与思考”

来源: 腾讯网 2022-11-27 19:55:01


(相关资料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俐

从已经上演的开幕大戏《俗世奇人》、小剧场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再到即将上演的话剧《红高粱家族》、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第六届老舍戏剧节为观众送上多部由文学名著改编的作品。围绕这一现象,戏剧节论坛于11月27日邀请了几位编剧、导演、专家在线上交流,分享业内对于“文学作品改编舞台剧的观察与思考”。

近年来,文学作品改编成舞台剧并不鲜见,比如曾登上老舍戏剧节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以及近两年上演的《主角》《人世间》《尘埃落定》《狂人日记》等。“文学改编热,其实是中国话剧史上一直持续的一种现象。”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胡志毅表示,曹禺根据巴金原著改编的《家》、北京人艺根据老舍作品改编的《骆驼祥子》等,都是这类改编中的经典之作。

“文学改编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文学作品和舞台演出的区别,舞台改编者要选择适合于改编成舞台剧的文学作品,同时要注意避免叙事大于戏剧的现象。”在胡志毅看来,舞台剧改编一方面要重视原著,另一方面也应该注入导演更深入的思考和阐释,要避免“为了改编而改编”的创作。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主任麻文琦也谈到,在当下高度多元的戏剧生态中,改编者不妨对自己的技术和思想提一些要求。

从改编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到今年上演的《红高粱家族》,牟森的身份都是编剧兼导演。“这两部小说都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当代华语文学经典,我本人也是它们非常忠实的读者。我的工作就是要把感动我的东西,通过舞台的方式转换给观众。”经过这两次实践,他总结:“从长篇小说转换为舞台演出,要面对的第一个敌人就是时间,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观众坐住并感动。”这其中,结构问题是他最为重视的。在他看来,作品的主题决定了结构,他给《红高粱家族》的定位是“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和坚韧不拔的人类图景”,因此选择了线性叙事的创作方法。

同样身兼演员、编剧、导演等多重身份的方旭,曾将老舍的六部文学作品先后搬上舞台。“因为学习戏剧,所以热爱舞台;因为生在四合院,所以迷恋京味。是老舍先生的文字把我的热爱和迷恋连接到一起,所以就这么一股脑的干了10年。”在他看来,文学可以让读者展开各自的想象,而舞台作品则是把这种想象变成了可视化的人物形象立在舞台上,这其中的转化就是编剧、导演所要完成的工作。

对于老舍作品的改编,方旭认为,最重要的是抓住京味特色。为此,每次排练老舍作品改编剧目时,他都会买来豆汁儿给演员们喝,就是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北京独有的味道。“随着时代的变迁,京味也会有变化。今天再来谈老舍作品的改编,外在的东西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他的文学作品里能够引发大家思考的那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否则,老舍作品在今天的改编可能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同时,他也谈到,要为每一部文学作品找到适合它的舞台呈现方式,借鉴中国传统戏曲、曲艺中的一些表现方法,就为他的改编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改好了是文学的魅力、原著的基础,改不好往往就说是编剧没有功力。”北京演艺集团《新剧本》杂志主编、一级编剧林蔚然坦言,将文学作品改编为舞台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说改编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但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去做这样的工作。”在她看来,选择合适的作品来改编非常重要。“比如朱秀海老师的小说《远去的白马》写的是战争中的女性,从文学性上具备了壮美的诗意和命运的跌宕感,非常适合河北梆子的艺术样式,现在已经和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达成了合作意向。北京儿艺改编了京味文学作家叶广岑老师的三部曲,就非常符合北京这座城市应该有的儿童剧的气质和样式。”

关键词: 老舍戏剧节论坛聚焦文学作品改编舞台剧的观察与思考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