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聚焦:儒家和法家很多言论都是针对人的欲望而发
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主要体现之一,就在于他们的一些核心学说虽然看上去各有千秋,但追根溯源来看,其实在本质层面也是存在“重合点”的,即两种学派的许多相关理论,大抵是围绕人之欲望展开议论的。
(相关资料图)
儒家以“礼”遏制人过多之欲,法家以“法”助君主把握人性的欲
儒家以教化的手段告诫世人要合理压制自身过度欲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比如孔子之“仁者爱人”,讲求仁者当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素养,而拥有这种素养,就需要时刻反省自己,以此在反省中压抑自己“利己排他”的欲望。
再比如孟子,孟子的性善论告诉我们,人有善的天性,但这个天性在后天会被欲望蒙蔽,于是需要时刻反省,抑制自己的物欲过度发展。
荀况
而荀子就更直接了,他以性恶论指出,人生来有欲,而这个欲,如果在后天没有礼法去合理“修缮”,人就容易被欲望吞没,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所以,儒家思想家共同点,更多在于对“礼”的维护,这种维护的具体表现就是他们更重视教化。而维护“礼”的背后,实则是儒家思想家在以各自的角度发表“人为什么要抑制自己过多欲望”、“人如何抑制自身过多欲望”这些问题的相关看法、观点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家对人“欲望”的关注,旨在告诫人们抑制过多的物欲。
而法家诸位思想家们,他们在乱世中观察人心,则是深谙人在欲望驱使下的利己心。他们就人的利己心对症下药,告诉君王如何治理百姓。比如商鞅提倡“重罚重赏”,以重罚重赏的“高压”,让人因趋利避害的心理,在严刑峻法之下,不敢“胡作非为”。而韩非更是认为人是生来“自为”,继而提出“法术势”,以此让君王得以把握人趋利避害的一个利己心,继而更好治理国家。
由此不难看出,法家在以“法”帮助君主把握人性之欲,而这背后,其实也表现了法家对人心与人性中“欲望”的研究。
荀子与韩非:师徒一脉相承的背后,有儒、法学派的共通之处
其实要探求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从荀子以及韩非的思想下手会比较好。因为二者不仅是师徒,而且一个被后世尊为儒家大先贤,一个被后世尊为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既然是一脉相承的师徒,二者思想自然有一脉相承的地方。
韩非
而儒家大先贤荀子能够教出法家大思想家韩非,这绝非偶然,同时也暗示着,儒法两个学派,其实在理论更基础的层面,有重合的地方。
虽然荀子在后世也曾因其性恶论以及对法的重视受到过较大争议,但是现在按照主流说法来说,荀子属于儒家大思想家,因为他的思想中,有鲜明维护“礼”的特色。但荀子虽然强调“法”,可荀子的“法”却是建立在“礼”之上的。
在荀子看来,“礼”是“法”的基础,而荀子著名思想之一,就在于“隆礼重法”。那么荀子隆礼重法是为了什么?为了抑制人们过多的欲望,让人在社会礼法之下过上有礼有节生活,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因此,不难看出,荀子思想的重点之一,在于抑制人的欲望,而他理论的立脚点之一,亦在于人的欲望。注意,这里谈说的欲望更多指的是人在社会中后天激发的物欲,而非人生而就有的本能。
那么法家思想的观点又如何呢?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法家里面相当有名的一位人物,在《韩非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不难看出,韩非这里是在告诉大家,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一个用“智谋”和“气力”取胜的时代,而“竞于道德”的时代属于“上古”,是久远的过去。
韩非当时的社会时局,属于夏商周建立的宗法和分封制等级秩序被破坏的时期,那个时候,贵族失去官爵,出生低下的人因为谋略可以身居高位,而时下诸侯国的争霸,加剧了这种情况,以至于“智谋”和“气力”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这种充满竞争气息的主旋律之下,韩非无疑嗅到了人之“自为心”下的欲望。
孟轲
同时,亦是因为师承荀子,荀子的“天人之分”明确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区别,继而把“天”还原成一个近乎自然/自然规律的概念,相比孟子思想中带有鲜明道德、价值本元观念的“天”来说,荀子的“天”更客观了一些。
因此,荀子得以看到了人生来就有的类似“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等等这类先天本能,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有满足自己需求的自然天性,如果功利性理解这一天性,就可以落到韩非的人皆自为上来。
韩非的思想更趋于直面人性中的“自为心”。他指出人生来就是“自为”(利己)的,所以君主要通过把握人的一个趋利避害的“自为心”,灵活运用法术势,以此更好管理天下。那么“利己心”的背后是什么?同样是膨胀的欲望。也就是说,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家,其理论基础其实也是基于人之欲望而提出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荀子、韩非这对师徒的经典理论中知道,儒家和法家有一脉相承的地方,而他们的许多理论,其实都是基于对人类在人世中欲望的考量,以此展开议论的。儒家是用礼义教化百姓,以此遏制百姓私欲,维系社会和谐。而法家,则更倾向于以“法”为主,通过对人心之欲的体会,以“法”作为一种外在驱动力,让人因欲望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下,遵纪守法,帮助君主管理国家。
儒法的共通之处:关注人的“欲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儒家也好,法家也罢,其实要说他们比较明显的共同点之一,大抵就在于他们都有维护贵族阶级的意味,只是这种“共同点”虽说不错,但总觉意犹未尽,我们似乎还没有看到“水底下”的东西。儒家和法家维护贵族阶级,就需要让社会上各种阶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安其分,这就要求人们处理好自己的处境与自身欲望之间的关系了。
所以,儒家也好,法家也罢,虽然形式略有差距,大抵都是通过对人的欲望研究,以此“借题发挥”,继而提出一些观点,帮助统治者治理国家。儒家提倡通过教化,帮助百姓学习礼法,以此能自觉遏制自身欲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而法家思想家对人在欲望之下趋利避害的“利己心”做了较大发挥,他们抓住人在欲望下的利己心,比如韩非的“刑名法术之学”,更多是在告诉君主如何把握人的“自为心”,如何运用法术势,以此根据人心在欲望下的“风吹草动”,管理好百姓,治理好国家。
关键词: 儒家和法家很多言论都是针对人的欲望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