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最新:《论语十讲》(第十讲 比较.17)

来源: 腾讯网 2022-12-03 21:46:40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资料图片)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十讲比较

此篇取名“比较”,而不是“比对”或者“比照”,因为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对象可“对”、可“照”。

我学《论语》已经有几年了,笔记是纯手工逐字录入。参考对象有纸质的整本的书,也有网络上对某一段的解释。

今年参考的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简体字本),200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16年重印。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我拿我的笔记和该书进行比较、推敲,很受启发,有很多收获,进行了多处修改、调整,但同时也还存有很多疑惑。

我一直坚持,对《论语》的注解没有标准答案。我不想迷从杨先生,也不想让疑惑一直是疑惑,所以将我在今年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拿不准的地方列于此篇,希望能和读者们一起讨论、共求进步。

【为政】

17.5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公山弗扰是一个人,也是个大坏蛋,又叫公山不扰、公山不狃。

公元前505年,公山弗扰是季氏的费邑宰。他曾参与阳货(虎)废黜三桓的政变,阳虎奔晋后,他仍留在鲁国。

公元前498年,孔子派仲由为季氏宰,奉命堕三都,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阻止堕费。

鲁定公退守于季氏之宫的武子之台,孔子保护他,命申句须、乐颀下台反击,打败公山不狃、叔孙辄,二子奔齐,后奔吴。

所引史料有矛盾的地方,只能存疑,不必深究。

末之也已:末通“蔑”,无的意思;“之”是往的意思。末之,无处去。已,算了。

公山弗扰据守费邑图谋造反,召任孔子,孔子准备前往。子路不高兴,他说您没地方去也就算了,何必要到(之)公山氏那里(之)去呢?

子路没好意思说老师“饥不择食”。

孔子说,召用我的人,他岂能是只为了逗我玩,或者作秀吗?如果有人真正能够任用我,我就可以恢复东周的秩序了。

孔子的意思是不管平台如何,他去了,事便可为。他内心里是以圣人自居的!

程子曰:圣人以天下无不可有为之人,亦无不可改过之人,故欲往。然而终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在一个没有好人的世界里,我们总得挑一个坏蛋当好人。就像一个无路可走的人,任何一条路都是他的出路。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吾其为东周乎”译为“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仁】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了。哪五种呢?答以恭敬、宽容、守信、勤敏、慈惠。

恭是对上,宽是对下,信是做人,敏是做事,惠是用人。

恭敬则不致受到侮辱,宽容就能够得到众人拥戴,守信就能使人们信任,勤敏就容易建立功绩,慈惠就能够让别人听你号令。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信则人任焉”译为“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

【评外人事物】【物】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伯鱼,即孔子的儿子孔鲤,这里称字,是叙述者言。

南,是相对于夏而言,指成周以南的楚、邓等国。

“周南”“召南”是周公、召公分治的南国。

《周南》《召南》简称“二南”,即两地民歌。

风、雅、颂,“风”在最前,而十五国风又以“二南”为首。

孔子说,做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就像面墙而立,进而无路。方向错了,就没有前途!

朱熹云: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评外人事物】【人】

17.13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愿”的本义是谨厚。乡原,亦作“乡愿”,即一乡之中貌似忠厚,并以这种假象取悦于众的好好先生。也就是伪君子,假好人,他们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没有真是非。

孔子反对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称他们是“德之贼也”,即道德的败坏者,窃德之人。

本以为他是君子,是仁者,等见识到他的真面目后,不仅对他失望,进而会对那些看起来是君子、是仁者的人也产生怀疑。听起来都冠冕堂皇,下台来都男盗女娼。

朱子曰:乡愿,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

【评外人事物】【事】

17.14 子曰:“道听而塗说,德之弃也。”

塗,同“途”,道路的意思。

孔子认为,听信过路人的谣言并渲染传播,这是有德行的人所唾弃的行为。也可以理解成“弃德之举”。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道听更暗。轻信已是不妥,轻传更不对。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评外人事物】【人】

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鄙,指都县一类次级城邑的乡下。“鄙夫”就是指乡巴佬。

能给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见过世面的乡巴佬们一定的权力吗?正因为他们没见过,没得到过,没享用过,所以就更看不开。拿得起放不下,得到的时候高兴,失去的时候气急败坏。

没得到的时候,想方设法,投机钻营,谋求得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因为得到了不想再失去,富有了不想再过穷日子,就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去维护他的既得利益。

没有的时候可能还可以做到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可一旦给予他了,让他拥有了,再剥夺了他的,他就可能受不了了。从无产者到有产者,意志就被弱化了,就开始患得患失了。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老农民的日子几千年来一直如此,让知识分子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怎么就成迫害他们了?人人平等,他们不应该同农民兄弟患难与共吗?

朱子曰:小则吮痈舐痔,大则弑父与君,皆生于患失而已。

许昌靳裁之有言曰:士之品德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前半句)译为“鄙夫,难道能同他共事吗?”}

【评外人事物】【人】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狂:狂妄自大。

肆:放肆。

荡:放荡。

狂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跟自己玩,解放自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一种是无法无天,狂到别人头上去。

廉,品行方正有威严。

戾,蛮横不讲理。

矜也有两种,一种是庄重、敬谨,不喜开玩笑,也不能被开玩笑;一种是急躁、急切,见利必争,恼羞成怒,无理取闹。

愚也有两种,一种是真愚,真愚则直;一种是假装的,骗人的,则是诈。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有三种所谓的“毛病”,现在的人恐怕这些“毛病”真成毛病了。

古代的狂是直言无讳,放肆,自负、自信,自己跟自己玩,谁都看不上;现在的狂是放荡,自大,自以为多了不起,别人都得敬着自己、怕着自己。

古代的矜是严以律己,品行方正,有威严;现在的矜是暴躁蛮横,不讲理。

古代的愚是过于直率,现在的愚多是假装的。

直率是正向的品质,但任何事情过了都不好。

范氏曰:末世滋伪。岂惟贤者不如古哉?民性之蔽,亦与古人异矣。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今之矜也忿戾”译为“现在自己矜持的人却只是一味老羞成怒,无理取闹罢了”。}

【评外人事物】【事】

17.22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终日:整天。

博弈,中国古代的两种棋艺。博是先掷采再走棋,弈是直接下棋。

孔子说,整天除了吃就是睡,跟猪一样,一点脑子也不动,我很难理解这样活着的意义。不是有下棋、跳舞这种事吗?去做这些事也比啥也不做强。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难矣哉”译为“不行的呀!”}

【共勉】【君子】【小人】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对词性的把握很准。

尚,以什么为上。

盗,既指行为,也指人。

子路以勇著称,他问孔子说,君子以勇为上吗?孔子反对有勇无义。

孔子说君子要以义为上。达官贵人如果只知道勇而心中无义就会冒险和投机,平民百姓如果只知道勇而心中无义就会去做土匪和强盗。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后半句)译为“君子认为义是最可尊贵的,君子只有勇,没有义,就会捣乱造反;小人只有勇,没有义,就会做土匪强盗。”}

【共勉】【君子】

17.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恶,憎恶、厌恶。

讪,shàn,讥笑、诽谤。

窒,一说是壅塞之义,一说是忿戾之义。

徼,jiāo,窃取、抄袭。

讦,jie,2声。当面攻击,攻人之短,揭人隐私,让对方下不来台。

子贡问君子也有讨厌的人吗?孔子说有。君子憎恶四种人:一种是说人坏话的人,一种是诽谤上级的人,一种是勇猛而无礼的人,一种是武断并且顽固不化的人。

果断是褒义词,武断则不是。武断并且顽固没经,错上加错。

孔子反问子贡有没有讨厌的人?子贡也说有。他憎恶三种人:一种是以抄袭模仿为聪明的人,即所谓微创新;一种是把傲慢当作勇敢的人;一种是以当面攻击、不留情面为耿直的人。

小聪明不足以称“智”。

耿直是好品德,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杨氏曰:仁者无不爱,则君子疑若无恶矣。子贡之有是心也,故问焉以质其是非。

朱子曰:称人恶,则无仁厚之意。下讪上,则无忠敬之心。勇无礼,则为乱。果而窒,则妄作。故夫子恶之。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恶讦以为直者”译为“憎恨揭发别人阴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

【评外人事物】【人】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见恶,被人骂。

古人寿命普遍短,四、五十居多,六、七十就少见。

孔子认为,如果四十岁了还被别人骂,这人一辈子也就没出息了。

四十不惑嘛,既然不惑了,就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就不会有什么过激的行为,就不应该再被别人痛骂、痛批。

但是,如果是被恶人骂,被小人骂,被泼妇骂呢?也不能一概而论。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见恶”译为“被厌恶”。}

关键词: 论语十讲(第十讲 比较 17) 公山不狃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