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闻】今晚,世界杯决赛,连山西文物也想请求出战!一起了解中国古代“足球”…

来源: 腾讯网 2022-12-18 21:04:22

▲ 视频  历届界杯决主题曲


(资料图片)

今晚23:00,

阿根廷VS法国,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将迎来终局之战!

这是梅西最后一届世界杯,

也是姆巴佩力争卫冕的荣誉之战。

战至终章,

“金靴”悬念依旧。

虽然中国队无缘世界杯,

但是足球与中国的渊源却非常深。

汉代“蹴鞠”画像石、

宋代白釉黑彩孩儿鞠球纹枕、

明代《仕女卷》……

一件件文物向我们讲述着

蹴鞠运动绵延千年的发展与传承。

你看,

在世界杯决赛即将开始的时刻,

连山西的文物也请求出战呢!

▲ 视频  世界杯决赛在即  山西文物申请出战 

中国古代的“足球”文化

足球在中国古代称为蹴鞠,是中国传统运动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最早见于文字记载为《战国策》和《史记》。《战国策·齐策》记载:苏秦出使齐国,对齐宣王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史记·苏秦列传》也有类似记载,苏秦对齐宣王说:临淄城就有七万户,人民富庶殷实,其民无不以“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为乐。

这里的“蹋鞠”就是蹴鞠,这是中国开展蹴鞠活动最早也是最明确的记载。

蹴鞠最初使用塞满毛发的实心球,到了唐代以后则出现充气球,形态已经与现代足球很相近了。当时不仅出现了蹴鞠组织,更有专门从事蹴鞠的艺人,规则、场地、设施等也更为完善。

到了宋代,蹴鞠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上至皇室宫廷、下至村野市井中最为流行的游戏活动。

中国足球文化历经2300余年的发展传承,出土了大量与蹴鞠相关的文物,为研究蹴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提供了翔实史料。

1

汉阙上的女子蹴鞠图

“汉三阙”,又称东汉三阙,即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腹地及周围,有着石质“汉书”之称。登封汉阙上的“蹴鞠图”记载着古代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发源于最早的文物实证是启母阙和少室阙上的女子蹴鞠图。

启母阙上平雕的汉代蹴鞠图:一个头挽高髻的女子,双足跳起,正在踢球,两旁乐人击鼓伴奏。舞动的长袖轻盈飘扬,女子两旁各站立一人,击鼓伴奏,再现了汉代蹴鞠运动的真实场面。

少室阙蹴鞠图画面为两个女子蹴鞠,旁边有其他女子在观看,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一个女子跃身而起,侧脚一踢,动作之优美,场面之激烈,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幅蹴鞠图比启母阙上的蹴鞠图完整,也更具观赏性。

2

汉代画像石

1980年12月,为了展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促进全民健身运动,中国邮政的前身——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中国古代体育》的系列邮票,分为弓箭、围棋、捶丸、蹴鞠四种。其中,展示“蹴鞠”的有邮票图案则来源于山东济宁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画中的两个女子衣袖翩翩,围绕着脚下的一个球形物体起舞,仿佛是正在进行表演性质的蹴鞠运动。 

南阳汉画馆藏有大量蹴鞠画像,比如下面这幅蹴鞠图,出土于河南省南阳方城县东关汉画像石墓。画面中,二人头戴冠,身着紧身衣,相向蹴鞠,足下有一球状物和一鼎形器。

▲东汉 “蹴鞠”画像石(拓片) 南阳汉画馆藏

汉代画像石上也多见舞者、击鼓者身旁有圆形物体悬在空中的场景,一般认为是汉代的蹴鞠。画像石上的蹴鞠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演性的蹴鞠,属于汉代“百戏”的范畴,旁边常配有伴乐或大鼓,蹴鞠动作跟随节奏变化,表演者以高难度动作取悦观众,有些类似今天的杂技;另一类则是单纯为了愉悦身心而蹴鞠,类似今天的健身。

▲汉代画像石上的蹴鞠

现藏于北京故宫物院

3

西汉铜蹴鞠图案印

▲西汉 铜蹴鞠图案印 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物院藏有一枚西汉时期的“蹴鞠纹图案印”,铜制,印面1.6厘米见方,厚0.5厘米,是一枚双面印。一面凹铸图案,表现两人对面站立,各用足面颠球,进行比赛。另一面为百戏图案,形象较粗略,大约为伞下两人相背而坐。

蹴鞠作为我国古老的足球运动屡见于历代史籍。击剑、射猎、赛马、蹴鞠在汉代皆为主要运动项目,极具竞争性。

4

宋 蹴鞠纹青铜镜

除了男子蹴鞠之外,女性也开始参与这项体育运动,与唐代女子热衷于马球不同,宋代女子之间开始盛行蹴鞠运动。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收藏着一件珍贵的文物,这就是宋代蹴鞠纹铜镜。这件青铜镜直径10.6厘米,厚0.6厘米,镜身背后有高浮雕人物,描绘了男女四人共同进行蹴鞠游戏的生动场景。与一般画作中常出现的男子蹴鞠不同,这件铜镜背后的浮雕描绘的却是“男女混双”的体育画面。

▲宋 蹴鞠纹青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画面的左侧部分,有一个高髻女子正在踢球,而此时右侧部分则有一个头戴幞头的男子正在全神贯注地盯着球,仿佛正在防守。在一男一女进行蹴鞠“斗牛”的同时,旁边还有两人正在观看他们的比赛,同样也是一男一女。这幅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宋代蹴鞠运动的真实场景,也表明这项运动真正已经开始深入全社会,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底层百姓,也不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亲身参与或热衷观看蹴鞠运动,堪称一项“全民运动”。

5

宋 白釉黑彩孩儿鞠球纹枕

▲宋 白釉黑彩孩儿鞠球纹枕 河北博物院藏

磁州窑瓷器造型丰富,品种繁多,尤其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这件瓷枕底部有“张家造”的戳印。枕面正中的童子身着长袖花衣,下穿肥裤,摆臂伸腿正在踢球,生动传神。通过画面可见,蹴鞠在宋代时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运动。

6

宋太祖蹴鞠图

▲元 钱选(临摹)宋太祖蹴鞠图

上海博物馆藏

该画设色淡雅,用线古拙,描绘了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和近臣赵普等一起蹴鞠玩乐的情景。原图为宋代画家苏汉臣所绘,元代钱选在临摹之后题字:“蹴鞠图旧藏秘府,今摹图之。若非天人革命,应莫观之,言何画哉。”

画中在前面踢球的两人分别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其弟宋太宗赵匡义,后面观看的四人分别是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

宋代是中国古代足球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宋代除了官家有蹴鞠专业艺人之外,民间的娱乐场所“瓦子”中也有蹴鞠艺人表演,在这样从上到下全国的足球热潮氛围中,便有了高俅、张明、柳三复等因踢球而发迹的人物。

7

宋《长春百子图卷》

▲宋 苏汉臣 《长春百子图卷》

台北故宫物院藏

《长春百子图卷》中,春、夏、秋、冬四季百童嬉戏的情景跃然纸上,整幅画笔法工整,人物衣着细腻,四季景色分明,孩童天真活泼。画中有四个孩童玩耍蹴鞠的场景:右边的童子忙着颠球,另外三人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他,中间的蹴鞠由赤、青、蓝、赭等不同颜色的皮革制成。

8

明·杜堇《仕女卷》

▲明 杜堇 仕女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自从唐宋以来,蹴鞠运动逐渐开始深入民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因此在很多描绘生活场景的仕女图中,频繁出现女子蹴鞠的身影,这其中就以明代杜堇的《仕女卷》最为著名。 

这幅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画作,通过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的六幅长卷,描绘了明代宫廷女子分别参与捶丸(古代曲棍球)、蹴鞠(古代足球)、戏婴、画像、梳妆、弹乐六种活动的真实画面,像电影胶片一样将明代人的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中,而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蹴鞠。

画中三名高髻盛装的贵族妇女,神态悠闲,在花木葱茏的庭院中玩耍蹴鞠,身旁还有侍女服侍。女子的衣袂宽大飘举,显然不合适激烈的竞速和拼抢,可见当时蹴鞠是被当做相对清闲的娱乐消遣看待的,对体力要求并不高。

▲明 杜堇 仕女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在这幅画面的左侧,有一位长衣飘飘的女子正翘起右脚,准备将球踢给对面的另一位女子,右侧的这位女子也已经微微抬脚,打算接住对方踢出的球。在左侧女子的旁边,还有另一位女子与其比肩,或正在观看,或正与踢球女子抢球。而在右侧接球女子一旁,也站立着两位女子正在含笑围观。整幅图景富有张力,静中寓动,十分生动,让我们不禁直呼,这就是古代版的中国女足。

9

明 《宣宗行乐图》 

▲明代宫廷画师所绘《宣宗行乐图》中的

足球比赛场景(局部)

除了百姓与士大夫, 明朝的宫廷蹴鞠活动也是别开生面,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人商喜所作《明宣宗行乐图》,描绘了当时宫廷里的各种体育活动,其中就有宣宗坐在宫苑龙椅上观赏内侍蹴鞠的场景。

10

明 象牙雕蹴鞠图笔筒

▲明 象牙雕蹴鞠图笔筒 安徽博物院藏

该笔筒以象牙根部雕成,中部稍微内收,筒壁上厚下薄,色泽泛黄,画面清晰。图案采用阴线刻手法,以围墙、山石、树木为界,分别展现出富贵官宦人家在花园里蹴鞠和山野里射猎的休闲场景。正面山石压顶,斜露出围墙凉亭,庭院宽阔,有三人正在进行蹴鞠运动,有一官一仆站在旁边观战,五人的注意力均集中在中间的足球上,紧张有序。在围墙之外,山峦起伏,柳树垂丝,一个将军装扮的人手持弓箭,看向远方的猎物,身旁环绕着四个随从,有的手持宫扇,有的拍手叫好,生动活泼。

这件笔筒制作精美,艺术价值极高,真实地反映了古人的休闲娱乐生活,是研究中国古代足球运动的珍贵资料。

卡塔尔世界杯官方海报

就在今晚,

看世界杯决赛,

现场还能听到林俊杰演唱的《心墙》。

文/图|综合自国家文物局 西部文明播报 华夏文创

开封美术馆 网络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山西文物请求出战视频|山西日报新媒体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关键词: 世界杯决赛 连山西文物也想请求出战一起了解中国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