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看点!“传承格萨尔不仅是我个人的梦”——致力弘扬民族文化的吉德老人走了

来源: 腾讯网 2022-12-30 20:51:08

12月26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一位致力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格萨尔文化数十载的八旬藏族老人永远闭上了眼睛,离开了这片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沃土,也离开了他深爱的格萨尔事业。

他就是班玛县江日堂乡格萨尔藏戏团创始人吉德。


(相关资料图)

吉德老人生前照。班玛县文体旅游广电局供图

1942年6月,吉德出生在班玛县江日堂乡多日麻村,曾担任班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2000年4月退休。吉德从小酷爱文学和音乐,年轻时就对藏戏很有研究。1962年在果洛州民族师范学校就读时,他学习了小提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自学了手风琴和扬琴。1979年,他组建成立了班玛县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民间藏戏团——班玛县江日堂乡藏戏团,并于1980年正式在本地各乡镇进行演出。

“班玛是玛域果洛文化的发祥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我们组团演出就是为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吉德老人总是这样说。

吉德创建藏戏团的表演旧照。班玛文体旅游广电局供图

多年来,吉德利用业余时间,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凭着记忆开始编写剧本,并发动组织青年牧民和学生在空闲时练习。2000年起,吉德开始致力于格萨尔王史诗及格萨尔文化的研究,把原来的班玛县江日堂乡藏戏团更名为班玛县江日堂乡格萨尔藏戏团,以研究、编排格萨尔王剧目为主,自编、自拍、谱写及收集各类乐谱40余种,并开展各种演出活动。

吉德(右一)年轻时的表演照。班玛县文体旅游广电局供图

风雨三代人,磨砺几十年。藏戏团在果洛州这块肥沃的土壤里辛勤耕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不断发展壮大。现拥有编导演职人员六十余人,所有人员都是当地的农牧民和学生。自藏戏团成立以来,培养出了500多名业余演员,每年三节(元旦、藏历新年,春节)期间集中进行免费演出,年平均演出十余次,累计演出场次800余场、惠及观众30余万人次,为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0年,藏戏团被原国家文化部、国家文联、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等部门联合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荣誉称号,2021年被青海省格萨尔史诗保护研究中心授予“格萨尔”文化保护传承基地称号。

在藏戏团里,存放着很多制作精致的服装、铠甲、面具等道具,大多都由老人亲手制作和购买。为发展壮大剧团,更好地传承格萨尔文化,老人从2000年开始,每年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1万余元用于剧团的发展,2022年5月1日,吉德老人向班玛县江日堂乡民间格萨尔术团捐赠10万元,用于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格萨尔文化。

为了发展壮大剧团,增进各民族团结,吉德老人不仅动员儿子、女儿、女婿、外甥齐上阵,还着手强化培训锻炼,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多面手演员,很多演员既是乐队伴奏者,也是扮演不同角色的高手。吉德老人自己更是其中的翘楚,不仅负责写剧本、担任总导演,在演出中又吹拉弹各类乐器,还是乐队总指挥,不仅能演雄壮魁梧的格萨尔,而且能扮温柔贤慧的珠姆。

吉德老人和藏区孩子们的合影。班玛县文体旅游广电局供图

多年来,吉德创作了40余本藏戏曲目、歌曲等优秀文艺作品,带领艺术团编演了艺术价值较高的传统藏戏剧目《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目拉热巴传》《卓哇桑母》《虎狮合臂》《征服羌国》《典•子优威本麦的故事》《降伏妖魔》《四方门神》《阿德乐毛》等,还创新性地把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之《赛马称王》与《霍岭大战》上、下集改编成藏戏搬上舞台。同时,吉德老人将红军从井冈山到甘孜地区再到班玛的故事编成一段舞蹈,伴奏音乐取自史诗剧《东方红》中的一段,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

多年来,吉德老人守着清贫,以挖掘、弘扬和保护民族艺术为己任,他曾这样说道:“传承和发展好《格萨尔》史诗现在已不仅是我个人的梦,有生之年我有幸看到了《格萨尔》史诗的繁荣,今后我还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多节目,留给这方深爱的土地。”

文章来源/班玛县文体旅游广电局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关键词: 传承格萨尔不仅是我个人的梦致力弘扬民族文化的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