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资讯丨遏制非法集资风险 北京西城十年来办理金融犯罪案件1208件
【资料图】
信用卡犯罪手段组织化明显,形成上下游黑灰产业链;非法集资犯罪快速攀升,且作案手法带有很强迷惑性;金融领域职务犯罪屡禁不止,危害严重……5月25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发布了西城金融检察十年工作情况通报和十大案例,对金融犯罪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梳理。显示,过去十年来,西城检察院共受理金融领域犯罪案件1208件1441人,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领域,为金融机构和百姓挽回损失合计18.92亿元。
自2012年9月率先成立金融犯罪检察处以来,北京西城检察院已积累了10年的金融领域案件集中办理经验。这些案件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领域,呈现出一些典型趋势特征。
首先,信用卡犯罪方面链条化特征明显,形成上下游黑灰产业链。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曾一度是金融领域犯罪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有的不法分子通过虚构POS机刷卡消费,为信用卡持卡人套取资金。有些代办中介违规操作,帮助填写虚假信息、伪造银行流水等资信证明,利用银行审核漏洞,为客户申请大额信用卡。尤其是餐饮、超市等服务行业,成为窃取信用卡信息的目标首选。北京西城检察院受理多起信用卡诈骗案件,犯罪分子在饭店、商超、宾馆等地以帮助客人结账为名,盗刷信用卡,再将盗刷的信用卡信息高价卖给上游电信诈骗团伙。
二是非法集资犯罪的案件量和涉案犯罪金额呈快速攀升态势,成为破坏金融市场的主要犯罪形式。网贷平台非法集资多发,涉案规模逐年增长;“伪私募”公司突破非公开性底线,违规向社会公开宣传进行非法集资,日趋严重。另外,犯罪分子紧紧抓住政策、科技热点,炒作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新概念,利用民众对新技术、新概念的陌生感和好奇心,如借股权众筹、B级股东、虚拟货币等噱头进行宣传,大肆渲染投资收益,进行非法集资。
三是金融领域职务犯罪屡禁不止,危害严重。贷款审批、基金代销等相关岗位具有决策权,容易成为围猎目标。犯罪手段由传统伪造书面材料向篡改业务信息系统转变。部分从业者缺乏诚信意识,违法违规运用专项资金,谋取高息利益,使金融消费者面临损失风险。与实际控制的公司或产品开展关联交易,侵占金融机构财产。
最后,金融领域从业人员普通刑事犯罪频发也令人担忧。比如,有的犯罪分子非法搜集、贩卖客户资料,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有的基金公司工作人员利用自己在保险公司工作时获得的客户信息,联系客户退保转而投资本公司基金产品,让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有的所谓投资管理公司,引诱客户以房屋抵押贷款,再制造违约陷阱过户房产,进行“套路贷”诈骗。更有冒充金融企业名义,明目张胆打着投资基金、贵金属等幌子行骗。金融从业人员既有工作便利又有金融操作经验,他们如果出现违法犯罪对金融消费者伤害很大
针对各类案件特点,西城区人民检察院通过类案研究、严格证据标准、准确界定民事纠纷与刑事犯罪界限等,严厉打击百姓反映强烈的涉众金融犯罪,有效遏制集资犯罪蔓延趋势。同时,重拳出击黑恶势力经济犯罪,有效维护公平有序的法治营商环境。坚决斩断上下游关联犯罪,源头铲除以金融投资等为名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滋生土壤。及时发现、管控金融领域新型洗钱通道。
同时,西城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平等保护各类金融市场主体。与区工商联建立检察保护联络机制,以检察履职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推出护航“老字号”发展六条举措。自2013年,先后与北京市证监局、保监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市银行业协会等签署惩防联动协议建立监检衔接、风险防控人才交流等合作机制;与北京金融街服务局推出服务金融行业发展的“金检十条”举措,为金融企业提供上门问诊式法律服务。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王颖表示,西城区检察院在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维护区域金融安全与稳定、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依托金融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对外开展普法宣传,让金融从业者上检察法治课,促进行业合规经营,令人印象深刻。希望未来能够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变声换脸等产生的新型犯罪,联合相关机构做好风险提示,持续守护百姓钱袋子。
据介绍,北京西城检察院下一步将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密切关注国家重大金融战略和政策实施,与金融管理部门一道,审慎研判金融风险,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竭力为人民群众挽回损失,实质性化解群众合法诉求,依法平等保护金融市场主体。依托“两区”建设,能动履职,让上门问诊式法律服务举措落实落细落地。(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