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展“五个一”暑期社会实践
让火热的青春“语”你“乡”遇
【资料图】
——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展“五个一”暑期社会实践
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日,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青年声·助乡村兴”绿丝带志愿服务队深入全南县中寨乡,通过“看、听、访 ”开展“五个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青年声·助乡村兴”绿丝带志愿服务队与中寨乡志愿服务大队活动合影
开展一次劳动实践:知农事、干农活,深入农业看发展
“种上一个棚,当年就脱穷;卖完两棚瓜,小车开回家;一户三棚菜,小楼都能盖。”正在大棚里忙活的李坤龙,乐呵呵地向来参观的青年志愿者们介绍道。大家也不闲着,撸起袖子、卷起裤腿就加入到了蔬菜丰收采摘之中。在劳作过程中,志愿者们了解到:中寨乡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特色,将蔬菜大棚面积稳定在1000亩以上,大棚蔬菜一年四季的倒茬轮流经营,带动农户们走上了致富路。
志愿者们分成三个小支队,有的在庄稼地里割稻除草,有的到山林里劈柴拾柴,有的去到农户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每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炎热的太阳下,尽管已经汗流浃背,但大家依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劳动中。
深入一次田间调研:进农户、访农情,乡村旧貌焕新颜
在调研中,志愿者们根据前期准备的调研提纲,实地走访玉田村、中寨村等地,聆听了中寨乡人大主席王庆华围绕“六有六到位”,成功举办“婚事简办”新式婚礼11例等婚俗改革的具体介绍,收集了以中寨乡“婚俗改革先进人物”——玉舍村党支部书记林太金为代表的“零彩礼”事迹。同时,志愿者们还加入到“移风易俗润民心”宣传小组,发动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倡导村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图为志愿者参与“婚俗改革领风尚·文明新风润乡村”签名承诺
进行一次红色寻访:知来路、明去路,薪火相传悟初心
红色文化是革命基因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坐标,为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志愿者们携手红色班级“公略班”开展红色寻访活动。分别走访了老战士陈仲辉、老党员陈新华、“光荣在党50年”荣誉获得者宗光燊等老同志。志愿者们围坐在一起,共同聆听老同志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不时用镜头和笔记录下难忘的时刻,共同感受他们一心向党、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平凡经历之中展现出来的不平凡。活动期间,陈仲辉老人还为志愿者们附上寄语,希望青年们“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寻访既是一次传承红色基因的身体力行,更是一次坚定初心的精神洗礼。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必须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实际行动,争做矢志前行的“逐梦人”、坚定勇毅的“信仰者”、只争朝夕的“实干家”,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图为陈仲辉寄语青年志愿者:好好学习,做一个国家有用人才
参与一次非遗体验:学制作、访传人,匠心文化共传承
中寨香火龙从明朝延续至今,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们参与到中寨香火龙扎龙制作中,准备好稻草、棕叶和特制的龙香等材料,跟随着非遗传承人陈光南的讲解,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操作起来。从比例的紧凑协调,到程序的细致严谨,再到造型的标准精确,无不体现着香火龙扎制工艺的精湛绝伦。在过程中,志愿者们还学习了舞龙者的舞步。
志愿服务队小队长戴雨浩感叹道:“香火龙造型逼真、技艺精湛,点燃香火龙的香火后,再加上训练有素的舞龙者舞步扎实、步调一致的表演,在黑夜中勾勒出一条活灵活现的火龙,真是太壮观了!”
组织一期暑假课堂:送温暖、护安全,童心相伴助成长
蜿蜒的公路盘旋而上,酷热的夏季蝉声悠扬。一群热情洋溢的留守儿童在“陪伴妈妈”钟鑫兰的带领下,与志愿者们在田在村邂逅。志愿者们从破冰小游戏入手,结合外语专业优势,组织小朋友们学唱中英文版《小星星》,并系统开展英语音标的识记。歌声在流淌,知识在传递,寓教于乐之中的课堂现场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志愿服务队队员洪若梅表示,“‘童心港湾’不仅是山村孩子们的学习园地,更是爱的聚集地,通过参与这次活动让自己更加认识到关注乡村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性,今后将更加努力,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青年声·助乡村兴”绿丝带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一次劳动实践、深入一次田间调研、进行一次红色走访、参与一次非遗体验、组织一期暑假课堂”的形式,引领青年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用脚踏实地的调研实践去触摸祖国蓬勃发展的脉搏。
志愿服务队队员陈静表示,“全南是我的家乡,我要将自身所学和家乡发展需求相结合,在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用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建设提供青年能量!”
(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胡晓青供稿)
关键词: